荆八方(1)——八味肾气丸(地黄丸祖方)

吴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医院

地黄

(本草经疏:旱地黄乃补肾主药)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地黄可分为鲜地黄、干地黄和熟地黄。

对于鲜地黄,我们常见的功效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对于干地黄,我们主要有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的作用。对于地黄来说,与前两种地黄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功能是补血养阴,填精填髓,滋补作用比较强。对于干地黄和鲜地黄,主要有清热凉血的作用。

在临床上,生地黄主要用于发热伤阴,甚至发热引起热点,如吐血、鼻衄、咽痛等。我们更多的使用鲜地黄。对于干地黄,我们也用它来补血,比如吐血,鼻出血,咽痛,甚至便秘。干地黄也是常用的,所以作用和鲜地黄差不多。

对于熟地黄来说,效果完全不一样。临床上以熟地黄补益为主,主要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肝肾阴虚,导致腰膝酸软,潮热盗汗,遗精,头晕耳鸣,头发早白,脱发等。我们经常用熟地黄。血虚引起的心悸、面色苍白我们也常用熟地黄,所以熟地黄主要用于阴虚血虚的患者。

八味肾气丸(八味地黄丸)

生地黄128克,山药64克,山茱萸64克,茯苓48克,泽泻48克,牡丹皮48克,桂枝和附子16克。八味为末,炼蜜丸,大如梧桐树。每次服15丸,用酒送服,加至20丸,每日三次。

主治:温补肾气。治疗肾气不足、腰腿酸软、四肢畏寒、腹胀、尿频、舌淡胖、尺脉沉细;痰,哮喘,咳嗽,水肿,脚气,解渴,慢性腹泻。

附:地黄丸家族史

1.“八味地黄丸”或八味肾气丸:(见上图成分)见于张仲景《伤寒论》,成书于公元200 ~210年左右。它是地黄丸家族的“始祖”,最早的。

2.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中药组成。由八味肾气丸制成,不含附子和桂枝。引自《小儿医学证治诀》,写于(公元1114)。

3.左归丸:去除六味地黄丸中牡丹皮、茯苓、泽泻,加入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

来源:《净月全书》(公元1624)

4.白质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由知母和黄柏制成。出处出处(《治症候脉》)写在1706。

5.独气丸:六味地黄丸由五味子制成。来源(治则治脉)写在1706。

6.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菊花、枸杞子制成。来自医学级的综合医学书。清代董希源编。写于1777。

7.二龙左慈丸:由六味地黄丸、磁石、柴胡制成。《饲鹤亭方集》由晚清医家凌桓主编,成书于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