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印楝皮的功效与作用

楝树树皮

(证本草)

印楝皮(斗门方)、印楝根皮(纲要)、双白皮(南京民间草药)的不同名称。

来源为楝科楝树或苦楝的根皮或干燥皮。

植物形态学①苦楝(证候本草),其专名为:崔恕、华子树、桑树树、苦楝树、枣树、香椿、花心树、苦辣树、洋花树。

落叶乔木,15 ~ 20m高。树皮暗褐色,幼枝有星状毛,立即脱落,老枝紫色,有细点状皮孔。羽状复叶2片,互生,长20 ~ 80厘米;小叶卵形至卵圆形,长3 ~ 7厘米,宽2 ~ 3厘米,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先端尖,边缘无齿,顶部深绿色,底部浅绿色,幼时有星状毛,后期除脉上有白毛外无毛。圆锥花序腋生;花淡紫色,长约65438±0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有毛;花瓣5,平展或下弯,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为深紫色,长约7毫米。核果卵圆形或近球形,长约3厘米,浅黄色,4-5室,每室1粒种子。花期从4月到5月。结果期为10 ~ 11月。

大多生在路边,坡脚,或者种在房子旁边,树篱旁边。分布在北部的河北,南部的云南和广西,西部的四川。

(2)川楝子,详见《川楝子》一文。

以上两种植物的叶(印楝叶)和花(印楝花)也都入药,各有专文详述。

四季均可采收,但以春末夏初为宜。砍下树干或挖出根部,剥去根皮或干皮,洗净晾干。

药材①根皮

呈不规则的条状、片状或沟状,长短不一,厚约3 ~ 6 mm,外表呈灰褐色或灰褐色,皮孔大而明显,有不规则的纵裂和深沟。软木层常呈鳞片状,老化的软木常脱落。露出砖红色的内皮;内表面呈淡黄色,有细密的纵向条纹。坚韧,不易折断。横截面纤维是分层的,可以一层一层剥离,剥离的薄片具有极其精细的网状结构。气息微弱,味道极其苦涩。最好是干的,脸皮厚的,大条纹的,无槽的,有底气的。

②干性皮肤

呈槽形薄片或长卷的形式。长短不一,长约30 ~ 100厘米,宽约3 ~ 10厘米,厚约3 ~ 7毫米。其外表面呈灰褐色或灰褐色,较平,具多条纵向裂纹和横向延伸的皮孔。内表面为白色或淡黄色。硬而脆,易断,断面呈纤维状、片状。气味和根皮一样。外表皮光滑不易剥落,皮多孔的嫩树皮较好。

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等地。此外,陕西、山东、云南、甘肃等地也产。

化学成分印楝含有多种苦味三萜类化合物。

根皮和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是印楝素,即印楝素和另一种尚未完全确定的微量成分。它还含有其他苦味成分:印苦楝子素A、印苦楝子素B、呫吨酮、苦杜宁、苦酮、苦内酯、苦内酯和印苦楝子素。

干皮中含有正构烷烃、β-谷甾醇、葡萄糖等微量成分。

从日本产的印楝韧皮部中,得到了一种具有类似山形的杀虫作用的化合物,还分离出了香草酸和dl-儿茶素。前者能驱除蛔虫和短膜壳绦虫。从苦楝叶中分离出两种黄酮类化合物。azedarach:芦丁和山奈酚-3-L-鼠李糖-D-葡萄糖苷。

果实中的苦味成分是印楝素和印楝素。还有4,4,8-三甲基-3β,7α,23-三羟基胆甾-14,24-二烯-21-羧酸-21,23-内酯。

除印苦楝子素外,乙酸印苦楝子素和去乙酰化印苦楝子素从日本印苦楝的果实和果皮中获得。

种子油中含有多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约占35%,主要成分为亚油酸(45-50%)和油酸(32-40%)。水果油中含有肉豆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棕榈油酸。

药理作用川楝、苦楝根皮或干皮(剥去外层棕色糙皮的内层白皮)中所含的印楝素有驱螨作用。早些年就证明了苦楝树皮的醇提取物对离体猪头有麻痹作用,尤其是对猪头。提取其有效成分印楝素后,作用远强于醇提物,但较山形年缓慢持久。关于其作用原理有两种学说:通过观察较高浓度(1: 1000以上)的川楝素对缢蛏的作用,表明其能使缢蛏尤其是头部的神经节麻痹;在较低浓度(1: 5000 ~ 9000)下,观察到川楝素对缢蛏及其节段(头部和中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性出现异常剧烈收缩,破坏了其运动的规律性(活动增强与活动减弱交替),持续时间较长(65438+)。这种兴奋作用是印楝素通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 扰乱其能量代谢,引起收缩疲劳和痉挛,最终使蠕虫无法附着肠壁而被排出体外。 所谓瘫痪,可能就是长期药物作用后,间歇性痉挛收缩的看似静止的状态。在临床上,驱虫需要很长时间(24 ~ 48小时),大部分驱虫后仍能活动,这是可以解释的。

高浓度苦楝液(25 ~ 50%)在体外对蛲虫也有麻痹作用。苦楝子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一些常见的病原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热水提取物也有抗真菌作用;但水浸剂,尤其是煎剂,弱于醇浸剂。因此,苦楝用于治疗头癣等真菌感染时,酒精制剂有望提高疗效。印楝素能兴奋家兔在体和离体肠肌,增加张力和收缩力,故用于驱虫时无需添加泻药,对血象、血压、呼吸和子宫无明显影响。

加工、清洗、微浸、湿润、切丝、干燥。

苦、寒、毒。

①别录:“微寒。”

②《日华子本草》:“苦,微毒。”

⑧医林录精要:“大苦,大寒。”

功能:清热燥湿,杀虫。治疗蛔虫,蛲虫,风疹和疥疮。

(1)别录:“治蛔虫,益大肠。”

(2)陶弘景:“根:用苦酒擦;煮汁成糊,吃了去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风热毒,风疹,疥疮疖子,小儿高热,煎浸。”

④滇南本草:“根皮杀小儿尺蠖。”

⑤医林纲目:“杀营养不良,治坏疽。”

⑥现代实用中医:“根皮对绦虫、蛔虫、蛲虫有效。”

⑦湖南药理学:“治冻疮。”

内服用法用量:煎服,2 ~ 3元(鲜1 ~ 2两):或丸或散。外用:水煎服或研末敷用。

应避免身体虚弱和脾胃虚寒。

偏方一治疗小儿蛔虫:樟树一棵,用苍皮去皮,水煎取汁喝,量是多少。这是小毒。(《钱进方》)张耳根的白树皮,粗糙,重两磅,切开。一桶水,煮三升,砂锅(煮)成糊状,五更初取一勺温酒,以虫为度。(“单纯单方面”)

(2)治小儿虫痛治不了:印楝白根二两,白萝卜半两。最后,每次拿一块钱,水-一小杯,煎半杯,放凉,准备好了就拿,加减量,一直。(《儿童卫生大讨论》到达胜三)

③杀蛲虫:印楝根皮两元,苦参两元,蛇床子一元,皂角五分。* * *是粉末,用蜂蜜做成药丸。如果大如枣,则纳入* * *或* * *。(《药谱测试》楝树皮杀虫丸)

④钩虫病的治疗:印楝皮(去粗皮)10公斤,水50公斤,煮成10公斤;另外用石榴皮八两,加水五斤制成二斤,将两种药水混合搅拌均匀,成人每次服用一两。(湖南药理学)

⑤成瘾性皮疹的治疗:墨利亚神女皮质浓煎浴。(《斗门方》)

⑥疥疮、风虫的治疗:将印楝根、皂荚(去皮种子)的树皮分成等份。最后,将猪脂肪混合并涂上涂层。(“奇迹治愈”)

⑦顽固性湿癣的治疗:将苦楝根皮洗净,晒干烧成灰,混茶、烟后涂于患处,隔天洗去后再敷,如此反复三四次。(福建中医(二):431959)

⑧瘘管的治疗:苦楝白皮22片,鼠肉22片,当归22片,薤白32片,生地52片,十二月猪脂3升。熬制糊状物,涂在洞上,使肉生。(《刘的鬼遗》坐肉膏)

(9)治小儿脱发等恶疮,治疥疮:将印楝枝树皮焚烧,用猪膏涂抹。(钱进方)

主治昆虫牙痛:煎楝树皮漱口。(湖南药理学)

⑾治蛇咬伤:楝树皮两层,韭菜四片,加米酒半斤,醋四片,炖凉后使用。先将伤口扩大,用药酒自上而下擦,残渣外敷,少许药酒内服。(广东《中草药选方》)

印楝皮临床应用驱蛔虫,民间使用已久,疗效确实。解放后,各地临床报告病例数以万计。但在实际操作中,药用部位的选择、制备、剂量、给药方法不一致,驱虫效果和毒性反应也大相径庭。根据一些临床报道,总结如下:

①药用部位和采集季节

楝树的干皮和根皮都可以抵抗收缩。通过对方等23种唐代方剂的考察,16种以根皮为主。明代以后的记载多用根皮。根据近几年的临床应用结果,根皮的疗效比树皮高1倍;靠近根的树皮(离地5寸左右)比上面的树皮好,疗效和根皮差不多。冬季或春季发芽前采集的根皮疗效最高。另外,苦楝的种类因地而异,一般认为以四川产的苦楝为最佳。

②制备方法、剂量和给药方法

一般煎服也可以制成片剂。苦楝皮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需用文火长期煎熬,疗效确切。有人做了一个对比试验,分别用2、4、6两用文火煎制11小时,其疗效高于用8两用大火煎制4小时。剂量:根据《中国药典》(1963版)的规定及相关记载,苦楝皮成人剂量为1.5 ~ 3.0元(干树皮),但实际剂量相当不理想,高剂量其实对9 ~ 11 g/kg体重的人有用。建议成人用4 ~ 6两(鲜皮),儿童用3 ~ 6 g/kg体重。每片川楝子片含川楝子晶体0.025g,成人用量为6-8片,2-4岁2片,4-8岁3-4片。印楝素片每片含印楝素25 ~ 50 mg,以5 mg/kg体重的儿童为最佳。或者每2年服用1片(4岁服用2片...14岁7片),16岁以上18片。服用方法:睡前或早上空腹服用,或睡前和第二天早上分别服用。汤药可以加糖调味,不用泻药。提倡服药前吃一些油腻食物,以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 * *作用,防止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③驱虫效果

根据用苦楝皮(或苦楝生片)治疗的20000余例和用川楝素片治疗的5000例左右肠道蛔虫症的临床分析,蛔虫一般在服药后数小时或2-3天内排出,多数在24-48小时内排出。蛔虫消除率为20.2 ~ 100%,大便阴转率为5.5 ~ 92.8%。介绍用印楝皮煎剂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50例,取得显著疗效。方法25%汤剂200 ml作为储备,半小时后第二次用300 ~ 500 ml,1小时后第三次用600 ml。这是一个疗程。如果24小时后没有排出,可以进行第二个疗程。严重脱水者,可先用补液纠正脱水。口服川楝子片也可治疗蛲虫。剂量为:0岁65438+2片,2-4岁2-3片,5-8岁4片,9-12岁5片,每日2次,可根据情况给予50%硫酸镁25 ml。此外,用鲜印楝根(不去皮)制成的100%汤剂治疗胆道蛔虫病也有效。12岁以下人群每日1剂量,分三次服用,12岁以上人群每日1剂量,分两次服用,2-3剂为一疗程。一般服药后2 ~ 3小时疼痛减轻,蛔虫从1大便排出。一个疗程后,症状仍较轻者,可在1 ~ 2天后继续服用另一个疗程。苦楝根皮对驱蛲虫、绦虫、鞭虫也有一定效果。

④毒性反应

苦楝皮的副作用一般发生在服药后1 ~ 6小时,但在驱虫前。它们通常是头晕、头痛、困倦、恶心、腹痛等。高发可达100%,低发不到1%,持续时间多为几分钟或1 ~ 3小时,最长。严重反应或中毒时,出现呼吸中枢麻痹、类似东莨菪碱中毒的症状、内脏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障碍、视力障碍等。可能发生,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川楝子素240”是从川楝子皮中提取的白色结晶,有蓄积作用,对胃肠道有* * *作用,对肝脏也有损害。为了避免中毒,不宜连续服用。印楝根外层的紫褐色皮被古人指出有毒,但被亲近的人试用后并未增加副作用。上述严重反应或中毒现象多是由于药物过量或患者身体的特殊敏感性引起的,在临床应用中一定要引起重视。

提醒:楝树皮,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