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葫芦和蟋蟀的区别
首先,蟋蟀
它长约2厘米,深棕色。一年发生一代1,以卵在土中越冬。雄性发声器靠近前翼基部,通过翅膀摩擦发声。听觉器官位于前足的胫骨关节段。穴居,常活动于地下、地面或砖石缝隙中,危害植物的根、茎、叶、种子和果实,而不在夜间取食,咬近地面植物的嫩部,导致缺苗,是一种农业害虫。
蟋蟀是我国东北、华北、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重要的农业害虫。它们危害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尤其是幼苗。在南方,蟋蟀为害花生苗的数量为11% ~ 30%,还为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木薯,常造成缺苗,影响收获。
第二,油葫芦
它是蟋蟀科的一种昆虫,是蟋蟀的一种。体长20 ~ 30mm,宽6 ~ 8mm,天线褐色,长20 ~ 30mm。有深棕、棕褐色等多种体色,浑身油光发亮。头部为黑色,球形,面部为黄褐色。从后脑勺看,两根触角呈八字形,天线窝周围呈黑色。
胸部背板为深褐色,有对称的浅色条纹,侧板下半部为浅色。前翅背面棕色发亮,侧面黄色。尾须很长,可超过后脚的大腿关节,颜色较浅。雌虫的产卵花瓣是直的,比后足股骨关节长。
扩展数据
本科分为12子家族。中国常见的亚科和类型如下:
蟋蟀亚科
头部圆形,跗关节纵向扁平,胫后关节有刺,但刺间无小锯齿。中国最常见的类型有:
(1)斗蟋蟀广泛分布于北京至广东、台湾省及国外。中型,公长13 ~ 16 mm,母长14 ~ 19 mm .深棕色。后面有三对黄色的纵条纹。前翅的雄性到达腹端;雌虫比较矮,只到腹部中央。雄性和雌性的后翅都不发达。发音镜呈长方形,中间有一个横脉冲,两个斜脉冲。端网区和音镜一样长,产卵管和后腿关节一样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斗蟋蟀比赛。
(2)北京水葫芦,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和国外。体大,雄体长22 ~ 24毫米,雌体长23 ~ 25毫米。深棕色。眼睛内侧有八字形橘色线。发音镜大致呈方形,有一个横脉冲和4 ~ 5个斜脉冲。末端网络区域更长。后翅发达,腹部像长尾巴一样露出来。产卵管比后腿长。
③大扁头蟋蟀,分布于北京、陕西、河北、安徽、江苏等省以及国外和日本。中号,长19mm。深棕色。雄性头部的顶部明显向前突出,面部平坦而倾斜,两侧向外突出不平整。发音镜近乎正方形。无横脉,斜脉2 ~ 3条。
巨型蟋蟀亚科
与蟋蟀亚科关系密切,但体型很大,一只眼睛呈“I”字形排列,后腿很长。花生蛐蛐这个亚科的蛐蛐,又名大土狗、大头蛐蛐,是世界上最大的蛐蛐,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国外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它长40毫米,宽13毫米。红棕色。头部呈半圆形。只有一条横脉和三条斜脉。后翅发达,尾部似长尾。
针蟋蟀亚科
体型小,在后胫腓骨关节处有长而活跃的棘,有像样的柔毛和黑色棘交替出现。雄虫前翅端的净面积很小,探空镜后端常有不规则的短脉,分成数室,有1斜脉。产卵管末端稍膨大,边缘常有小齿。针蛐蛐不建洞穴,喜欢潮湿。它们经常在地面、丛林和枯叶下活动,尤其是在池塘和溪流附近。一些种类能在水中游泳。斑拟石斑鱼。体长5 ~ 7毫米,浅灰褐色,有许多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在背面,有4条淡淡的纵向条纹。胸部背板两侧有三角形花纹,尾部深褐色,发音镜不规则,后面有2 ~ 3个小室。产卵管与后腿节等长,端瓣有强刺。一年两代,带卵在土中越冬。唱腔是“之……”的单音。寄主:萝卜、白菜、狗尾草等。分布在北京、江苏、浙江、河北;国外是在日本。
树蟋蟀亚科
树蛐蛐又弱又长。绿色、白色或黄色。头向前,前胸背板狭长,雄虫后胸有一个大的腺孔。脚细长,下胫腓前关节的内侧和外侧听觉器官很长。前翼几乎是透明的。发音镜很大,里面有横脉。产卵管花瓣宽而平,具强锯齿。台湾省树蟋蟀,常见于该亚科,体型中等,浅黄褐色,体长约13mm。雄性前窄后宽,头小。
触角比身体长度稍长。前翅前窄后宽,薄而透明,长于腹端。发音镜较大,后翼狭长,如一条长尾。一年发生两代,卵在树皮内越冬,对甘蔗、棉花、水稻均有危害。分布于新疆、陕西、江苏、贵州、云南、广东和台湾省,国外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晋中亚科
(Phalangopsinae):金钟大,前小后大,类似树蛐蛐,只有垂直的头,很容易分辨。头小,足细长,胫腓骨后关节有刺,基部刺间有齿。有翼雄性的声镜中至少有两条横脉。跗关节很长,第二节很小。性喜潮湿,常生活在森林落叶或朽木下。许多种洞穴。该亚科的金铃体型中等,体长约13mm。深黑色。雄虫前小后大,后缘圆润,颇似乐器琵琶有脉络。
头部小,深褐色,背部有黄色斑点。触角很长,中间是淡黄色和白色;发音镜很大,有三条弯曲的横脉。经常栖息在枯叶、草根下和道路上。一年一次,经常被人们提出来聆听和欣赏。分布在江苏、浙江、四川、贵州等地。
绒螯蟹亚科;蟹亚科。
Podosyrtinae:形态变异较大,但棘与胫腓骨后关节基部之间有小齿;外端距离很短,长度差不多;内端距离都很长,上端距离最大;后跗基短,齿强。梨绿章鱼,大,18 mm长,黄绿色,有褐色或黑色脉纹纵横分布。中间大,两头小。复眼突出。触角大约是体长的两倍。
发音镜较大,略呈方形,有一个横脉冲和5 ~ 6个斜脉冲。在山东,成虫和若虫为害梨、苹果、山楂、葡萄、枣、樱桃、棉花,食叶、花、芽、果、籽;生活在华中和西南的行道树上。每年雌虫在树枝上产卵,晚上变成若虫。分布于江苏、浙江、山东、安徽、四川、云南等省,国外在日本。
百度百科: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