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鼻烟?

什么是鼻烟?鼻烟是一种保健烟草制品,由精细研磨的优质烟草粉末混合麝香、冰片等珍贵药材或玫瑰等香草植物制成。经过精细加工,在密封的蜡丸中陈化,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就成为一种保健烟草制品。鼻烟有黑紫、老黄、浅黄等不同颜色,气味醇厚辛辣。它通过鼻腔吸入使用。

在古代法国,拿破仑对鼻烟上瘾,他每个月要花7磅鼻烟。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记载春树感冒,头晕,鼻塞。宝玉命麝月拿了个小西锅让他嗅,连打了个喷嚏,关了房。春树的病马上就好了。这种神奇的药是鼻烟。

鼻烟的药用价值很大,可以明目、活血、提神醒脑、通气鼻腔,对鼻炎也有很好的疗效。主管康熙的大臣王世贞也特别提到了鼻烟在避疫中的作用。

那么中国什么时候有鼻烟了呢?先说烟草,烟草起源于美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了寻找食物和水,古代印第安人经常徒步或乘坐牛车长途跋涉,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们利用烟草的味道来寻找刺激,这似乎可以缓解吸烟的疲劳。同时,他们也用烟草来治疗损伤和疾病。古代印第安人在宗教仪式中燃烧烟草和吸食香烟,也将烟草作为贵重的礼物。墨西哥古玛雅国家的印第安人经常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烟草,希望获得丰收和幸福生活。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美洲烟草首先传到了欧洲。在16和17世纪,烟草作为礼物在欧洲流行起来。在此期间,吸鼻烟在欧洲大陆也变得流行起来。

16年底,许多欧洲国家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据记载,鼻烟是明朝万历年间(1582)由意大利传教士利马带到中国的。它首先传播到中国的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似乎能比内地更快地接受这个新生事物。很快,鼻烟在广州等地作为商品交易,价格非常昂贵,几乎相当于白银。此外,当时的精英们都对鼻烟持否定态度,所以这种原本被称为“涂胡娜”的东西并未盛行。崇祯十二年,仍是“敕令禁止,违者必死”。

另一方面,来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水手、商人和传教士经由菲律宾传入日本,并在日本种植。后来,日本烟草经朝鲜传到中国东北,满族和蒙古族地区迅速发展起嗅鼻烟的习俗。与此同时,俄国商人还将烟草、鼻烟和鼻烟壶带入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古。后来崇祯十五年,皇帝改口“开其禁”。鼻烟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原因在历史上没有记载,所以有人推测,最初是从事贸易的人偷偷把鼻烟送给港口官员,然后作为礼物献给皇帝,由皇帝来抽。还有必要问吗?就算皇帝不抽烟,也阻止不了大臣或者太监在他耳边吹风。于是我顺应民意,解禁了。结果,北京所有的街道都在卖烟草。

清代,是中国无可争议的鼻烟黄金时代。虽然鼻烟壶产生的时期一直有争议,但康熙年间鼻烟或鼻烟壶的流行几乎得到了国内业内专家的认可。康熙对鼻烟很感兴趣,后来对装鼻烟的容器也很感兴趣。那是下一章,这里就不多说了。

清代鼻烟和鼻烟壶在中国的迅速兴起和传播非常迅速,这与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倡导密切相关。据文献记载,康熙朝曾禁止国人吸食点燃的烟叶,但他们还是忍不住去闻鼻烟。此外,自叶璇以来,历代皇帝都是鼻烟爱好者。

皇帝用的香烟,主要来自广州。康熙朝在广东海关监管下的奏折中有多处缴纳鼻烟的记载。雍正朝以后,初步确立了鼻烟在广东一年两次,每次两盒(八瓶),一直到清末。此外,南方几个省的总督、知事每年也要向鼻烟进贡,如端午节、万寿节、农历新年(以下简称三大节日)。数量不确定,大部分都比广东海关进贡多。初抵中国的欧洲人,以及文武大臣,见皇帝时,往往以鼻烟为礼。这么多鼻烟,皇室自己用绰绰有余,所以经常分发给最近的大臣和外国官员。嗅鼻烟的习俗很快就传遍了全国,由此产生了中国自制的鼻烟和鼻烟壶。自康熙以来,互敬鼻烟成为人们见面的问候礼仪(鼻烟壶当然是随身携带的)。

自清末民国以来,黄烟(又称叶烟)即被吸食。香烟的流行减少了鼻烟。在中国东北的蒙古族中,鼻烟到50年代中期已经基本绝迹。在其他地区,仍然有一小部分人嗅着鼻烟,坚持不吸那种叶烟。所以在一些地区(北京郊区的十三陵等地),有一种听起来不可调和的说法叫‘闻鼻烟的不抽烟,抽烟的不闻鼻烟’,这其实是个人利益问题,没有那么绝对。

事实依然无法抗拒。毕竟鼻烟已经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现在,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很少有人知道鼻烟。令人欣慰的是,在西藏,仍有部分藏族同胞有吸鼻烟的习惯,但已经很少见到自己的鼻烟了。然后,我在网上看到一种中药正在被用来治疗毒瘾。浙江某药厂也使用鼻烟,用彩绘鼻烟壶在药店销售。后来事情就不太清楚了,至少在东北的药店,已经看不到鼻烟销售了。

90年代,作为一种文化,听说琉璃厂附近的茶楼卖鼻烟。前几天借着和韩国客户谈生意的机会,去了一趟北京。就连琉璃厂的古董商也不知道鼻烟在哪里卖。现在,鼻烟在北京已经消失了。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没有听说过我身边有吸鼻烟的人。只是1998年左右,在沈阳宾馆认识了一个国家体改报的记者,知道他有吸鼻烟的习惯,从此再没遇到知音。但是鼻烟壶收藏者遇到了几个人。

鼻烟不仅是药用,也是文化。如果你没有吸过鼻烟,你永远体会不到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