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白芨别名5来源与产地6性味与归经7功能与主治8使用注意事项9化学成分10白芨药理作用11参考。附:1白芨方剂2白芨中成药3古籍中的白芨1拼音báI jīρ。
2英文参考白芨[湘雅医学词典]
3小结白芨是中医的名称,来源于证治规范,即《神农本草经》[1]中记载的白芨别名。
4白芨别名白芨、白根、白鸡、地螺丝[2]。
5来源与产地:兰科植物白芨的块茎。)reichb.f. [2]。位置: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浙江、陕西等地[2]。
6性味苦、甜、涩、凉[2]。入肺、胃经[2]。
7功能主要用于敛肺止血、消肿生肌[2]。
1.治疗肺结核咯血、支气管扩张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和鼻出血[2]。煎服:6 ~ 15g;研磨粉,3 ~ 6g [2]。
2.治疗痈、肿、疮、外伤出血、水火烫伤、手脚皲裂[2]。磨碎和修整或捣实新鲜产品〔2〕
8注意防乌头[2]。
9化学成分块茎含有挥发油和粘液[2]。块茎含有联苄类化合物:3,3 '二羟基4(对羟基苄基)5甲氧基联苄,3'3二羟基2(对羟基苄基)5甲氧基联苄等[2]。还含有山奈酚III、3'O甲基薯蓣皂苷等[2]。此外,还含有白芨葡甘聚糖[2]。
10的药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