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的五脏是什么?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统称。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膜也被认为是脏的,所以也叫六脏。五脏的生理特点是化生藏精,能藏神,故称“神藏”。五脏功能虽各有分工,但又相互协调,* * *与维生过程相同。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精神情志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相互作用,代谢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五体、五颜、九窍、百肢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都可以包含在这五个系统中。具体的系统结构有:肝系统(肝胆筋眼爪)、心系统(心脏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和肾系统(肾毛)。这五个系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通过经络的沟通和气血的流动相互联系的。五脏功能的协调和相互利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

中医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五脏阴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利用的动态平衡关系,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五脏功能之间相互补助、相互制约的协调统一关系。五脏中,心是主导因素,心主五脏。明代以后命门学说兴盛,对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作用有了深入的认识,提出了“肾为百器阴阳之本”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