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医的哪一件“圣物”被八国联军夺走至今未归还?

中医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也很有名。针灸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话中的“针灸铜人”帮助无数中医了解了人体的经络穴位,并在“针灸铜人”上清晰地标注了每一个穴位和线条。

但究竟是谁发明了“针灸铜人”这一中医奇迹,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估计没几个人知道。

01震惊世界的“天盛铜人”出自北宋,奠定了中医发展的基础。

说到针灸铜像,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神医扁鹊。那一天,虢国的国君突然崩溃,生命垂危。扁鹊用针灸救了他,从此,扁鹊成为中国历史上使用针灸的第一人。

在北宋,宋仁宗的赵真统治国家后,他决定将扁鹊使用的针灸方法作为国宝来传播。为了深入研究这种方法,他还委派太医王研究并编成书,制成教学标本。

当时划时代创新的代表“针灸铜人”是王发明的,当时也被称为“天盛铜人”。这个人体铜像把人体的穴位划分的淋漓尽致,王又铸了两个针灸铜像,对后世中国研究中医临床选穴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个神圣的铜人身上共有354个穴位,每个穴位上都刻有一个小洞。青铜人的内脏和骨骼都是木雕的。

这个铜人铸造完成后,神医们把它当成了考试必备的操作神器。如果考生用针正确地刺中每个穴位,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

相反,如果系错了,那么水银就不会流出来了。铜人身上的354个穴位都需要扎对才能合格。

可以说,在整个宋代针灸教育中,针灸铜人不仅是考生“选穴定位”的标准答案,也是当时老师讲授针灸使用课程的直观教具。

天盛铜人成为北宋国宝后,连周边国家都视其为稀世珍宝。据了解,当时这两尊针灸铜像安放在北宋医官院,专门供医者观摩行医;另一尊雕像安放在今天的河南开封,陈列在仁济厅,当时也叫东京索国寺。

战争接连爆发,天盛铜人经历多重磨难。

在随着这个朝代和历史变迁的岁月里,天盛铜人从北宋流传到南宋。国家灭亡了,宋朝大臣把它交给蒙古朝廷。忽必烈看到天盛铜人损坏严重,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彻底修复。

到了明代,天盛铜人的穴位已经模糊,不能作为教具使用。朱祁镇也花了很多钱恢复铜仁。明朝灭亡后,佟人落入清廷院中。

八国联军侵华时,国宝铜像被俄军缴获,流失海外,另一尊铜像下落不明。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工作人员在北京考古研究时,陆续发现了宋天圣《新铸铜人穴位图说》中的石六面。这一伟大的历史发现引起了中医针灸界的关注,也为宋天圣《针灸铜人》的重现提供了依据。

直到1985年,经过考古学家的深入发掘和考证,经过论证、精心设计、塑造、定位等多重流程,终于在世界范围内重建了针灸铜人。

如今不仅针灸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针灸铜像,可见其在中医中的作用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