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灭米虫(米象、谷象)?

大型粮库主要通过熏蒸来实现粮食的储存安全,磷化氢(PH3)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熏蒸剂。磷化氢(PH3)熏蒸杀虫的机理一般认为磷化氢在氧气的参与下进入害虫体内,被氧化生成其他物质,且氧化是不可逆的。

这种物质作用于害虫的靶标部位,学者们普遍认为该部位的磷化氢氧化产物与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P450酶等酶发生反应,导致害虫的紊乱,导致其死亡。

由于长期使用熏蒸剂,稻象甲开始形成选择性抗性,抗性的出现使得稻象甲的防治成为储粮中的一大难题。针对稻象甲的抗药性,有几个方面的防治:

(1)采用非化学方法研究水稻抗熏蒸剂敏感基因并稀释,以延长熏蒸剂的寿命;

(二)交替、更换或混合熏蒸剂,以防止和延缓熏蒸剂抗药性的产生;

(3)改进熏蒸技术,必须采用新技术,减少熏蒸次数,提高单次熏蒸效果;

(4)开展综合防治技术,改善稻香环境条件,结合熏蒸技术,实现稻象甲的防治。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通过研究稻象甲在特定组织或发育阶段的基因转录和调控,可以从RNA水平研究稻象甲抗性基因的表达。基因组学已成为探索昆虫抗药性、加速识别重要仓储害虫的农药靶标和抗性基因、全面分析昆虫农药基因抗性的有效工具,从而全面揭示昆虫抗药性、指导新药开发和避免昆虫抗药性。

稻象甲每年约发生8-9代,平均世代约20-50天。温度越高繁殖越快,在我国不同地区发生情况也不完全相同。甘肃陇东1代,东北1-2代,山东2代,浙江陕西3-4代,广东7代。

成虫主要潜伏在仓内阴暗潮湿的砖石缝隙中,也可通过松土、松树皮、起垄等方式在仓外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仓内越冬成虫继续就地产卵繁殖。谷仓外的越冬成虫一部分搬进了谷仓,另一部分飞到田里在麦穗上产卵。

成虫产卵时,用口鼻咬住麦粒形成卵窝,把卵产在里面,然后分泌粘液,把它封住。卵期7-16天,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上旬幼虫孵化并吃入谷粒。幼虫期30天左右,化蛹期7-10天,成虫8月初羽化。

米象耐寒力弱,温度低于l 5℃,成虫开始越冬。在5℃下21天后,他开始死亡。在室温下,米象可以自己产生热量。如果大量繁殖,或者冬天室温高的地区,冬天就没必要潜伏睡觉了。米象具有群集、喜湿、负趋光的特性,繁殖力强。生活喜欢高温,最适宜的温度是30-33℃。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