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附睾炎?
一、对于中医治疗附睾炎,首先要看其病因病机。
这种疾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以下原因。
(1)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辛辣甜食之品,或久坐卧于湿地,或性交不洁,均可使湿热之邪从外侵或从内来,或内外邪合而为一。湿热之邪灌入肝肾络脉,束缚肾脏,使气血凝滞,化为热,热胜于肉烂成脓。
(2)肾经不通,气血停滞,又感外邪,使郁化为热,热胜于肉烂成脓。
(3)情志失调,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之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久痈所致。
(4)急性痈治疗不彻底,湿热之邪留于末,气血瘀滞,病程冗长,余邪不清,导致慢性痈。
二、看中医诊断要点
首先要区分疾病是急性还是慢性。在急性期,经常会突然出现肿胀和疼痛,疼痛甚至在腹股沟。严重者阴囊皮肤发热、潮红,或脓液迸裂,流出黄色粘稠脓液。全身可能出现恶寒、发热、口干、口苦。红肿疼痛是该病的主要特征,病程很短。慢性附睾炎,肾脏有硬结、肿胀或隐痛,或腹部精索较少的痈,每次因劳累或房间疲劳而疼痛加重。检查中,部分附睾变硬、变软,皮肤颜色不变。一般没有全身症状。
1四诊总结(1)咨询:主诉为阴囊肿胀不适、腰酸腿困。同时问寒热,问排便,问疼痛。
(2)脉诊:切脉。附睾可增大变硬,轻度压痛,输精管增大。附睾呈结节状,有粗肿和轻微压痛,或因牵拉而出现较少的腹部不适,多数无全身症状。
(3)访视闻:阴囊肿大访视,闻无特殊发现。
辨证要点(1):湿热下注,下逼扰精:湿热循经下注,伤肾血络;湿热蕴于下焦,络破血伤,会阴部疼痛;湿热涌入生殖器,所以阴囊肿胀潮湿;湿热之邪影响膀胱气化,导致小便短赤,淋漓不尽。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数,都是湿热的征兆。相当于湿热表现的急性附睾炎。
(2)肝气郁结、气滞痰凝:多见于成人。郁怒伤肝,肝郁气滞,经脉不利,血瘀痰凝,湿热内蒸,发生于肾,损伤肾的血络,导致阴囊肿胀,附睾头或附睾尾肿胀压痛。湿热瘀阻,脉络不通,疼痛难忍,故见阴囊及肾脏肿胀不适,阴囊隐痛,腹胀,有下坠感,疼痛可放射至小腹及同侧大腿根部,腰部酸痛,腿部嗜睡,有时小便黄赤,射精时腹股沟疼痛。有急性痈病史。附睾可增大变硬,伴有轻度压痛和同侧输精管增粗。附睾结节,儿童粗糙肿胀,轻微压痛,或牵引不适;大部分没有全身症状;舌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脉滑。(3)肝肾不足:多为慢性疾病,有持续性硬结,有时隐痛、口干、腰酸背痛、乏力。舌红少苔,脉细。
三、通过诊断要点,在中药治疗附睾炎中,1湿热下注,湿热邪毒下注,二窍积聚,会导致各种疾病。该证的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茎部热痛、尿黄赤、血淋、白浊、阴囊肿痛、附睾和睾丸肿痛、囊肿内积水、大量出汗、外阴恶臭等。苔黄腻,脉滑。(1)治疗:宜清热利湿,解毒消肿。(2)方剂:加减龙胆泻肝汤或八正散。(3)处方:龙胆草20g、栀子12g、柴胡10g、黄芩12g、黄柏12g、泽泻12g、车前子15g、滑石12g、当归12g。
2气滞血瘀证
多见于成年人。主要表现为附睾肿痛,可触及肿块,压痛明显。腹部及会阴部胀痛,阴囊皮肤红肿,发热疼痛,腹部有腹部压痛,局部压痛明显,活动或站立时加重。疼痛可以沿着输精管辐射到腹股沟和下腹部。伴有恶寒、发热、口渴、尿黄、便秘。苔黄腻,脉滑。多见于久病后,主要表现为睾丸硬结,腹部、会阴部少,睾丸肿胀或刺痛。
(1)治疗:宜行气活血、止血化瘀、止痛。
(2)处方:加减何炬丸。
(3)处方:橘核10g,川楝子10g,木香6g,桃仁15g,玄参10g,益母草10g,海藻10g,海带10g,红花10g,荔枝核65438+。
肝肾不足多为久病,硬结不消。有时有隐痛、口干、腰红、无力。舌红少苔,脉细。
(1)治疗:养阴化痰散结。
(2)处方:白质地黄汤加二陈汤。
(3)处方:知母10g、黄柏10g、玫瑰花10g、生地10g、山药10g、茯苓15g、陈皮10g、法夏10g。
以上就是中医治疗附睾炎的讲解,希望通过中医治疗附睾炎的介绍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