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解表剂--介绍滋阴解表汤加减治疗阴虚外感证。
扶正解表剂
由解表补表药物组成的方剂称为扶正解表。常用药物有柴胡、桂枝、防风、薄荷、人参等。
适应症为正虚外感证。正能量不足主要是指患者气血阴阳两虚。正能量不足导致恶爱,无法抵御邪出,必须通过扶正解表来治疗,使正能量消除,症状自行解决。武当补药,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抵御外界,增强机体抵抗力和消除病原体的能力,帮助外用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若气虚兼外感,宜用益气解表解毒散;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再造散)用于外感阳虚;滋阴解表汤加减治疗阴虚外感证。血虚感冒(荆芥四物汤)。
加味萆薢汤
本方由《千金方》中的鳞毛蕨水煎而成,鳞毛蕨为君药,故命名为加味鳞毛蕨汤。
成分:萆薢、洋葱、豆豉、薄荷、桔梗、白薇、红枣(红)和甘草。
方中以贯众为滋阴润燥的主药。鳞毛蕨长于养阴,但能养肺,清热生津,为君药。葱、桔梗、豆豉、薄荷为解表、祛风热、利咽止咳之臣药;白薇味苦、咸、寒,性平泻,长于清热不伤阴。适用于阴虚热盛者。这里不用苦寒的秦、连,因为虽然能清热,但有伤阴之弊。甘草、大枣(红)润燥增液,帮助萆薢滋阴润燥,三药均为方中佐药。
这个方子其实是由三组药物组成的:一组是养阴药,绵马贯众,甘草,大枣(红色);一组是解表药,薄荷、大葱、桔梗、豆豉;一组是解热药,白薇。各种药物的配伍具有滋阴解表的作用。
适应症:本方主要用于阴虚外感风热证。症状包括头痛、体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舌红脉快、咳嗽心烦、口渴、咽干等症状。
外感风热引起头痛、体热、微恶风寒、咳嗽、无汗或少汗、口渴等症状;但由于阴虚,外邪易热,阴虚者往往内热,所以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咽干、心烦、舌红、脉数等症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患者也有心烦发热、盗汗、咳嗽痰稠、阴虚津亏、热炼津液等五种症状,也容易产生痰,数量不多但粘稠,或者喉咙经常有痰结的感觉。)阴虚是一种外感疾病,治疗要养阴解表。因属外感风热,辛凉解表用于滋阴。一方面滋阴,一方面疏风清热,还需要搭配清热之品。
配伍特点发汗不伤阴,滋阴不留邪。
注意,此方专为外感病初起有阴虚者而设,不适用于无阴虚症状者。
加味萆薢汤的临床研究(摘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感冒和发烧:
症见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头痛身痛,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浮数。加入加味萆薢汤、太子参、葛根、石膏、知母、防风,增强滋阴益气、解表退热的功效。病人只服了半剂,也就是全身冒汗,体温降到37.2,1。服用半剂后,他的体温恢复正常。吃了3剂,身体恢复如常。
按:临床上经常会有一些流感或者普通感冒发烧的患者,身体还是很强壮的,但是这次却用了很多次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感冒药!过了一个多星期,体温还是不降,或者退了又升。此类患者或受风热影响,与卫气同病,或受风寒影响,内热外邪未解;一方面是邪热长期存在,耗气伤阴,另一方面是反复出汗,劫气伤阴。当务之急是滋阴益气助营守,祛风解表驱邪。
2.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
耳鼻喉科医生检查后认为病灶炎症尚未控制,不适合立即手术,于是来到内科治疗。查舌脉,舌红少苔,脉滑浮,右脉细。加减汤去葱白,减少豆豉用量,加牛蒡子、金银花、天冬、天花粉、川贝母、瓜蒌增效。服用7剂后咽痛消失,咽部及腭弓充血不明显,右侧扁桃体萎缩,于是在耳鼻喉科进行扁桃体切除术。
按:部分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反复发作后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所以急性发作时抗生素治疗效果并不好。这类患者多属于阴虚之体,火虚生痰;外感风热,使痰热积于咽喉,便成飞蛾。治疗宜疏风清热,滋阴润肺,化痰散结。
3.复发性口疮
症状有局部灼痛,咽干,便秘,舌红,舌面有小裂纹,无津液少苔,脉细滑,足重。检查:左侧颊粘膜可见浅表溃疡,边缘充血,中央有小凹。治疗方法是加减萆薢汤去葱白,减少豆豉用量,重用玉竹、白薇、薄荷,加石膏、麦冬、生地、牛膝、知母滋阴降火。仅服用1剂量,局部灼痛大大减轻。服用3剂后,溃疡面愈合。服用2剂巩固疗效后,随访1年3个月,未见复发。
按:部分复发性口疮患者常因身体因素,或相继出现迁延不愈的情况,患者多次内服外用治疗无效。这类患者大多也属于阴虚火旺之体,每个患者都有肝火郁结、心脾积热之苦。宜滋阴降火,也宜散肝、胃、心、脾之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