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店的基本信息
封面,又称“歌谣”、“市招”、“新兵”,是招牌的原型。在过去,商店的门口挂着一个盖子作为招牌,以标志其经营的性质。封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文字。有的是木板做的,有的竿头挂着帘子。写在上面,字少而精,酒馆写“酒”字,当铺写“典当”字,裁缝店写“成衣”,理发店写“整形”。还有几个字比较多,比如接生婆写“千里马轻骑,某某人洗”。简洁,一目了然。形象生动。用商品的模型做“掩护”,比如鱼店挂一条木鱼,面馆挂一张纸条,卖膏药的带图,卖剪刀的画一把剪刀,烟叶屋檐下挂一个大木头烟袋。实物。卖什么挂什么。一段炭挂在卖炭的门前,几缕麻挂在卖麻的门前,几缕线挂在卖麻的门前,一家稻草铺用竹竿扎一堆稻草。象征性的。就是用物品的形象作为店铺性质的象征。比如客栈里挂个柳条篱笆或者灯笼,油漆店挂个彩色木棍,寿衣店门前摆个黑色大鞋模。封面不仅显示了店铺经营的性质,还可以区分店铺的级别和国籍。比如酒店的封面是用布盖的一个圈,大酒店三个,小酒店只有一个。罗圈下面戴红布条的是汉族,戴蓝布条的是回族。封面还可以区分商品是特许经营还是兼营。卖麻和线的挂几股就是专营,只挂一股就是兼营。只有乌木棒放在烟包的店前代表包棒的专卖,放一个大烟包代表烟锅、烟嘴、烟棒等所有部件的出售。在旧社会,中国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商店用幌子做招牌,极大地方便了不识字的人,起到了推销商品的作用。解放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封面退出了商业宣传阵地。而现代商品橱窗里陈列的实物、电动模型、理发店门前的三色斜条纹玻璃旋转筒,也可以说是封面习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此外,店对联还可以起到封面的作用。有的中药店门前贴着这样的对联:“没药就是没药,怎么可以用羊换牛?”细辛更细辛,怎么能指鹿为马呢?其中,“没药”双关“没药”和中药没药;细辛”,药名,谐音,慎用。这幅对联既指明了店铺的性质,又宣传了自己的商业道德,从而起到了吸引顾客的作用。如果对联是“桌上不缺助兴者,门前常有人扶醉”,人家一看就知道是酒馆。有些对联很奇怪,会让顾客难以忘怀,比如:“来了来了,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