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中医药的扶持政策
1.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中医医疗机构、特色人才、临床疗效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完善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机制,常态化开展三级、二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完善各类中医临床教学基地标准和准入制度。建立健全符合中医特色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对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的考核,把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的主要评价内容。研究建立中医药人才表彰奖励制度。研究优化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探索制定符合中医药规律的评价指标。通过同行评议和引入第三方评价,完善有利于中医药创新的科研评价机制。
2.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建立体现中医医院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动公立中医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和中医药内涵特色发展转变,运营方式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因素向更加注重人才和技术因素转变。推进公立中医医院人事管理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落实“两个许可”要求。公立中医医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建立健全中医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推进中医病案质量控制中心和中医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完善中医医院医院感染防控体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改善中医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条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中医的良好氛围。
3.完善中药价格和医保政策。
建立体现中医特色的基于临床价值和技术劳动价值的中医医疗服务卫生技术评价体系,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中,要重点关注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机构加工使用的中药饮片和制剂实行自主定价,符合规定的按程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引导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中药饮片市场价格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服务和中医按程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探索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医保支付方式,遴选并公布中医药优势病种,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一般中医诊疗项目可继续按项目付费。继续深化中医药参与按床日付费和按人头付费的研究。支持保险公司与中医药机构合作开展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中医药防病等保险产品。
4.改革和完善中药注册管理。
优化中医药临床证据体系,建立中医药注册审评“三位一体”证据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中医药现实世界研究证据体系。探索中药饮片备案审批管理,优化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注册管理。推动制定出版《古代经典方剂目录》,加快方剂关键信息考证。
5.推进中医药领域综合改革。建设约10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鼓励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中医药及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开展全国中医药基层示范市(县)创建工作。开展医疗、医保、医药联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发扬基层首创精神,完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改政策。
第二,加强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
1.提高中医药信息化水平。
依托现有资源,不断推进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优化升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扩大联通范围。落实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要求,推动中医医院和中医药博物馆标准化接入国家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应用服务的安全保护,提升自主可控技术应用。开展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估和医院信息互联标准化成熟度评估。鼓励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2.建立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
逐步完善统计直报系统,建立卫生统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综合统计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统一规范的国家中医药数据标准和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建立定期统计数据发布机制,稳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
3.加强中医药法治建设。
深入推进《中医药法》实施,完善《中医药法》相关配套制度。推动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对地方性法规建设的指导。进一步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落实中医药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依法依规将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诚信管理和执业情况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中医药监管执法,完善长效机制,落实执法责任,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监管执法规范,全面提高中医药监管能力和水平。
4.在军民融合中深化中医药发展。加强军队与地方在中医药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加快军队中医药学科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提高军队中医药整体保障水平。
法律依据
中医药十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加快,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7中医法实施。2019年,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底,全国中医医院达到5482家,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0.68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0.48人。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4.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传承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和重大传染病的临床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屠呦呦研究员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产品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中医药资源调查基本完成,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0.69%。中医药开放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已波及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们坚持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新冠肺炎的全球疫情仍处于疫情状态,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我国慢性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传统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命安全和健康质量,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为有效应对各种健康挑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加快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在建设健康中国中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应看到,中医药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中医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普遍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依然薄弱,中西医协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和应急救治机制有待完善, 传承创新能力有待不断增强,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待提高,符合中医药特色的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