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吃什么中药比较好?
急性期热毒犯心,发热,身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咯痰或腹痛腹泻,肌痛,四肢酸痛,继而心悸,胸闷,气短,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细而数。治疗宜清热解毒,养心阴,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贯众、太子参、麦冬、生地、炙甘草等。
阳虚失气表现为发病突然,气喘心悸,卧不下,口唇青紫,烦躁不安,自汗,四肢冰凉,脉断肠,舌淡。急扶阳救逆,益气强身,用参附龙牧汤加减:人参、附子、炙甘草、生蚝、丹参、茯苓等。血压下降的患者可配合参麦注射液,每次10 ~ 20~30ml葡萄糖溶液加20~30ml缓慢静脉注射,或配合西药。此证见于病毒性心肌炎重症急性期,起病急,变化快。严重时会很快出现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需要争取时间抢救。不配制汤剂时,应采用中药静脉注射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恢复期或慢性期,病毒性心肌炎持续时间长或病情反复,临床表现多,病机复杂,但总以正能量不足为主,治疗应以扶正为主或标本兼治。
气虚表证可见反复感冒,气短乏力,胸闷自汗,恶风咳嗽,舌红,苔薄白,脉弱。治疗宜益气解表,舒筋化痰,用苏神阴加味:太子参、紫苏叶、半夏、葛根、木香、陈皮、茯苓、枳壳、前胡、桔梗、甘草。
气阴两虚证的特点是心悸、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运动自汗、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治疗宜益气养阴,安神定悸,加减太子参(或西洋参)、麦冬、黄芪、丹参、生地、五味子、阿胶、炙甘草、大枣。
心脾两虚,则心悸、肢倦、纳差、腹胀、自汗、气短、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细或结。归脾汤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党参、白术、黄芪、龙眼肉、茯苓、酸枣仁、远志、木香、甘草。
阴虚火旺,则心悸不宁,发热,头晕目眩,潮热盗汗,失眠多梦,颧骨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或结。治疗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用天王补心丹:生地、当归、丹参、玄参、酸枣仁、柏子仁、麦冬、沙参、茯苓、五味子、远志。
痰湿内阻可见胸闷、胸痛、心悸、头晕、纳差。舌体淡胖,舌苔白腻,脉滑或结。治湿化痰,温心,应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半夏、陈皮、枳壳、茯苓、薤白、甘草、桂枝、胆南星、石菖蒲。
气虚血瘀可见心前区隐痛或刺痛,局部疼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尤其是活动时,唇色暗淡,舌质淡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治疗要益气养阳,活血化瘀。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加减:党参、黄芪、丹参、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五味子、炙甘草。
阴阳两虚导致心慌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白,肢冷,大便溏薄,腰酸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停滞。宜温阳益气,养阴通脉,加减参附杨颖汤:人参、附子、桂枝、干姜、五味子、生地、当归、白芍、麦冬、沙参、黄芪。
中成药可用金银花露治疗,每次10 ~ 15 ml,每日三次;或银黄口服液,每次10ml,一日三次;或双黄连口服液,每次2片,每日3次;或板蓝根颗粒,每次1 ~ 2袋,一日三次;或玉屏风散,每次12g,每日2次,用于易患外感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或生脉注射液,20 ~ 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 ~ 12天为一疗程。此外,黄芪注射液、心达康片、银杏叶注射液、片剂均可根据需要配伍使用。
纯中药还是自己煮比较好!!!更有药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