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今研究:石膏

一、古籍总结:

神农本草经: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悸,口干,灼热,烦躁,腹痛,邪气,产奶,外伤。

《名医别录》“除时令之气、头痛、体热、三焦发热、皮肤发热、胃肠分气、解肌汗、解渴、除烦、腹胀、骤喘。”

《本草自新》:“寒能清热降火。辛能发汗,舒筋。甘能健脾。生津止渴。治伤寒以滞而无汗。阳明头疼。发热恶寒。阳光下的潮热。杨疯狂而坚强。尿液是红色浑浊的。巨大的口渴导致喝水。中暑和自汗。专注的舌头,牙疼。”

《本草纲目集注》陶弘景:辛,甘,微寒,极寒,无毒。主治:中风寒热,心气不利,呼吸困难,口干舌燥,腹痛不止,祛邪通乳,金疮。除了时令气、头痛、身热、三焦热、皮肤热、胃肠膈热、解肌汗、解渴、除烦、腹胀、呼吸困难、咽部发热外,还可用作浴汤。白泽好,黄淋。

李仲子,李仲子对雷公炮制品药性的解读:辛味甘,性寒,无毒。入肺、胃经。主发汗肌,缓脾益气,生津止渴,清胃化痰,治头痛最好。类似于方解石,必须像水晶一样清澈。石膏辛归肺,甘归胃,所以主体发散。仲景取名白虎,有两层意思,一是入肺,二是为雄。

叶,《本草经解》:气微寒,味辛,无毒。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寒热、心气不顺、口干舌燥、腹痛、邪气、泌乳、金疮。(煅烧)

石膏气微寒,初冬为冷水之气,太阳入冷水膀胱经;辛而无毒,西干金味入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味降多于升,亦为阴。

中风,伤寒五型之一,已传至阳明。阳明胃经在心下,胃气向下,风邪向上,肺喘,木味触目惊心。阳明之火闪津液,致口干舌燥,不能呼吸。所以要用石膏来泻阳明之火。

腹部大肠所经之处,大肠燥而金黄,燥而硬痛;它的主人韩信能清肠燥火。阳明邪了,就胡说八道。如果有上帝,如果有恶鬼附在上面;石膏辛凉,清胃,胃火退去祛邪,故云除邪气。

产奶者,产后乳不通,阳明脉不通,从缺盆乳;韩信能滋润,而阳明则滋润光滑。金疮为热而腐皮,石膏为寒,故也造成外合金疮。

长沙药液中的黄元御:味辛,气寒。先从太阴肺、足阳明胃经入手。清金止渴,泻热除烦。

药用本草:“治伤寒头痛欲裂,肤热如火。”

《本草纲目》:“治斑之要。”

《西医学经验》:“石膏,性凉,能散,有透表舒肌之功。因外感而有实热者,大胆用之,必胜于仙丹。”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要含水合硫酸钙(CaSO4 2H2O),杂质有砂、粘土、有机质、硫化物及微量的Fe2+和Mg2+。石膏是无水硫酸钙(CaSO4)。中国药典规定水合硫酸钙含量不得低于95.0%。

2.功能:本品具有解热、解渴、增强免疫力、降血糖、解痉、抗炎作用;煅石可以促进造粒。另外,石膏的主要成分硫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其水溶性不会因为沸腾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3.药理:动物实验证明其具有解热作用,可能通过抑制产热中枢,抑制汗腺分泌而退热,故退热而不出汗;石膏被胃酸部分转化为可溶性钙盐,增加血钙,抑制肌肉兴奋性,从而起到镇静解痉的作用;外用可降低血管通透性,起到抗炎作用。

4.临床报道:用煅石膏粉治疗烧伤创面,能迅速结痂,减少渗出,防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