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汤
煎煮液的热源也与浸出效率和煎煮质量有关。一种民间船采用直火煎药法,先用猛火(也叫“猛火”)煎沸,煎沸后再用小火(也叫“文火”)保持微沸,以减缓水分蒸发,利于有效成分溶出。
水的体积
煎药加水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煎药的质量。药太多水太少会导致“煎沸不彻底”,有效成分浸出不彻底,容易干糊;少药多水可以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但汤量太大,患者难以服用。不同质地的药物吸水能力有显著差异。同样重量的药物,质地容易的话,体积大,吸水量大。质地坚实,体积小,吸水少。熬制花、叶、全草及其质地容易的药材的用水量大于一般用水量;熬制矿物质、贝类及其他质地坚实的药物的用水量应少于一般用水量。传统经验是将药放入煎锅中,加水至超过药面3 ~ 5 cm,第二次煎出超过药渣1 ~ 2 cm。这是一种方便又容易掌握的加水方法。
频率
实践证明,一煎比多煎损失的有效成分多,药用饮片的粗细或粉碎粒度适宜。一般煎煮2 ~ 3次,基本能满足提取要求。煎煮次数过多,不仅耗费工时和燃料,还会增加汤剂中的杂质。
时间
大部分药物在煎煮前应先用冷水浸泡适当时间,使药物组织得到湿润和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和浸出。煎煮时间应根据药物成分的性质和质地、材料的多少、煎煮工艺和设备适当增减。一般来说,解表第一汤用时10 ~ 15分钟,第二汤用时10分钟;将滋补药先煎30-40分钟,再煎25-30分钟;一般药物,第一次煎药20-25分钟,第二次煎药15-20分钟。汤药煎好后,要趁热过滤,尽量减少药渣中汤药的残留。
中药煎煮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近年来,中药成分在预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这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进行了初步探索。煎剂多用于复方药。了解组方药物煎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对于探索汤剂等中药制剂的意义,评价制剂工艺,稳定制剂质量,发挥预期疗效,开发和综合利用新制剂具有科学和现实意义。
1.汤剂组方药物的溶出和再吸收* * *汤剂中,往往存在不溶性成分的可溶性和可溶性成分被残渣再吸收的现象。药物成分在热水中的溶解度和溶出度由高分子多组分体系和其他组分的溶解度、煎煮液的PH值等因素决定。比如药液中含有酸性成分,可以增加生物碱弱碱性成分的溶解度。苍术中的菊粉可使芦丁的溶解度增加2.5倍,增加萜类糖成分的溶出。糊化淀粉能与芦丁、麻黄碱和酚类结合形成复合物,使芦丁溶解度增加3.8倍,槲皮素增加6.5倍。实验表明,葛根中麻黄碱的含量也比其他含麻黄碱的方剂高出约65438±0倍。处方中材料的配伍也会影响某些药物的溶解度。比如大青龙汤中钙离子含量最高的是石膏,含量最低的是粉防己。这些现象是由各种成分相互作用造成的,称为“* * *熔化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汤剂的pH值低或溶解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会导致一些可溶性成分难以溶解,残渣被吸附流失的现象。有些成分具有热溶和冷沉淀的性质,在煎炸时要注意保温,避免沉淀损失。
2.含有挥发油或其他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在煎煮过程中往往会挥发。实验表明,含挥发油的药材加水浸泡65438±0小时以上,煎煮30分钟的汤剂中含量最多。煎煮时间短,挥发油不能充分煎煮,煎煮时间长,半夏厚朴汤挥发油含量为原药材的3.5%,药渣中含量为49.8%,说明相当一部分挥发油损失了。柴胡桂枝汤中桂皮醛的含量通常不到原药材的5%,回流煎煮的桂皮醛含量高达54%,说明回流煎煮可以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
3.在分解制剂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方法或操作条件不当,部分成分可能会分解。
三黄唐鑫汤采用冷浸法制备,其中番泻苷的浸出率比煎煮法高20%左右,小檗碱的浸出率比煎煮法高65,438±00%左右,这意味着预煎煮过程中的分解损失。当汤汁进一步浓缩或干燥时,它会分解得更多。如将三黄泻心汤制成干浸膏,常压浓缩、干燥或真空浓缩干燥可使浸膏中苷元、小檗碱和黄岑苷的含量降低约23%~94%,而反渗透浓缩法和少加热喷雾干燥产品只能使含量降低约65,438+0% ~ 6%。
4.药材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复方组药* * *煎服时,某些组分在煎服过程中可能发生生化不反应或其他作用,对临床需要会产生不利或有利的影响。所以在油炸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不良影响。如果某些成分相互作用产生沉淀,会被残渣吸收或过滤流失,影响疗效。在配方和配伍上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增加了疗效。这种效果应该在配方和制剂的过程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