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基本植物变化的原因

具有很高的药理作用。

白附子最早记载于《名医录》,列为劣药。《唐本草》说:“此物,原出朝鲜,今出巴西凉州,状如天雄。”《海药本草》:“苗与附子相似”。《本草纲目》记载:“白附子为阳明经药,因与附子相似而得名。根大如草乌,寸长,枯则皱结。”清代《本草自新》说:“小如草根者,有皱结,可当枪用。”很明显,从唐朝到清朝,川乌是主流[1]。但如《明_李仲礼本草》附图所示,根状为长方形或长方形,中部略缢缩,形似蚕茧,有环纹,并以“白色”说明,似附于今天的药材余百福;而且现在河南是主产区,最早是河南祁县的李仲礼使用和记载的。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在明朝末年,鱼白伏和关白伏被称为独角莲,独角莲为药[2]。从功效上来看,关白和郁白夫临床应用历史悠久,二者都有本草中提到的白附子的功效,功效稍有相似。关白附含次乌头碱,毒性大,极燥烈,有散寒除湿、止痛之功,适用于中风头痛、风湿关节痛、中风眼口歪斜。玉柏附具有较强的祛风化痰、熄风止痉的作用,适用于破伤风惊风、中风痰饮、半身不遂[3]。20世纪50年代《中药志》中记载的白附子是何首乌的干燥块茎。天南星科的。《中国药典》1963版中分别列出了关白附和玉白附,而《中国药典》1977版中收录了独角莲,在括号中标明了独角莲的名称为玉白附,同时单独列出了“关白附”,而《中国药典》1985版中的独角莲仍在使用。之后的历药典只列出了白附子,不再用括号来标注白附子。综上所述,鱼白伏逐渐取代关白伏成为正宗的白附子,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