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灸法概述
艾灸属于温热疗法,与火密切相关。中国的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或80万年前的“蓝田人”时代,甚至更远。据考古研究,在北京周口店发掘的含骨骼的化石地层中,有残存的骨灰和烧焦的动物骨骼或土石。早在大约5万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如何用火取暖和做饭,尤其是1.8万年前的“穴居人”已经掌握了手工生火的方法。艾灸随着火的应用而萌芽,并在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
古人在煨制取暖的时候,不小心被火烧伤,缓解了某种痛苦,从而得到燃烧可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艾灸的起源。“灸”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烧”,意思是燃烧身体来治病。起初可能用树枝、柴火来熏、烫、烧、烫来消除疾病,逐渐选用艾条作为主要灸料。艾蒿自古以来就生长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因其气味芳香,易燃性温和,火力适中,已取代一般的树枝燃料,成为艾灸的最佳材料。据《左传》记载,公元10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生病,秦的大夫命大夫慢慢来看他。医生说:“病不能做,也不能攻,药也治不好。”晋杜预注:“攻”指艾灸,“达”指针刺。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记载“火可”与“火不可”,他所说的火也指艾灸。
“艾灸”一词最早见于现存文献记载,如《庄子·阿盗其足》。例如,孔子劝刘:“秋所谓无病灸也。”孟子o离娄也记载“今人欲为王,尚有七年病,欲三年情”,显然指的是艾灸。由此可以推断,艾灸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相当流行的。1973,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掘。在出土的帛书中,有3部记载了经络灸,是《内经》之前最早的珍贵文献。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异方异治论》阿说:“北方者,天地所藏,居高山,风冷冰寒,其民乐野乳,污寒满病。所以练艾灸冰敷的也是北方人。”说明艾灸的出现与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条件和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