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医学对癌症有疗效吗?

佛医治癌、治病或养生,一言难尽;说到佛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说到佛教医学这种源于宗教信仰的医学体系,我想更多的人是充满疑惑的。那么什么是佛教医学呢?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如何了解佛教医学,发扬佛教医学的科学体系,为世界服务?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佛教医学的开创者(释明光'哑巴和尚' fo1948网易163),当代佛教医学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博士,与我们一起详细探讨佛教医学的问题如下。

记者周(以下简称周):明光法师您好(手语)。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佛教医学。首先,我想请明光法师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佛教医学。

明光法师(以下简称明,用手语表示):佛教医学是指以四大学、三学等佛教理论为指导,以了解论证、调理心灵、注重饮食为特征,以启迪无上智慧、提高思想境界、追求永恒真理为目标,最终达到人体内外环境综合协调的医学和药学体系。因为佛教医学的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主要是在中国形成的,所以我们所说的佛教医学实际上是指中国的佛教医学。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佛教医学是指佛教人士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医学。

周:佛教医学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明:佛教医学早在佛陀时代就已存在。但佛教医学真正作为现代学科提出来,是在90年代初。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佛教的史料和医学思想以及佛教对中医发展的影响。1993年5月真正提出了佛教医学的概念,系统地开展了佛教医学的研究。当时,中国第一个佛教医学学术研究团体福建武夷佛教医学研究院成立,承办了第一、二届国际佛教医学学术研讨会和第一、二届全国佛教医学学术会议,主编了《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佛教医学研究会》。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出版了30多部佛教医学著作,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与此同时,佛医的文献研究、理论探讨、临床诊疗、产品研发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可以说,佛教医学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周:佛教医学、儒家医学、道家医学有什么区别?

明:确切地说,道家和儒家的医生都不应该叫“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医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思想体系,四大病、三毒、五蕴等完整的病因病机理论,丰富的疾病诊治方法,大量的文献基础和大量的临床实践。此外,他在饮食、保健、养生、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成果。所以,称之为“佛药”并不为过。但儒医、道医、中医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基本相同或相近。比如他们都主张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指导下的辨证。儒医和道医只能说是中医中的特殊现象或特殊群体——即精通儒道理论的医生。但如果想上升到“学”的层面,至少目前的条件是不具备的。因此,佛教医学、儒家医学和道家医学的最大区别在于: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不同,内涵和外延不同,认识和诊断疾病的角度不同,处方药的特点不同,信仰的群体不同。

周:李教授(简称李),我听过您的课。在课上,你也列举了很多佛教和医学相关的数据。你当时是什么样的机会决定开始学佛的?你认为佛教医学未来的发展空间是什么?

李:俗话说“佛有缘份”,我是一个和佛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人。首先,机缘巧合,我出生在千年古刹,从小种下佛教。其次,机缘巧合,我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名校同时接受了中医和佛学教育。第三,机缘巧合,我曾经担任过中国第一个全民所有的佛教医学研究所所长,专门从事佛教医学的学术研究。第四,因为机缘巧合,认识了一批热衷于弘扬佛教和医学文化的有识之士。第五,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被调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药文化,佛教医药文化成为我的主要研究课题。正是基于以上五个机会,我在佛教医学的研究上领先了别人一步。我在演讲中列举了很多数据,都是我利用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成果。

我对你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佛教医学的未来发展是不可限量的。套用一句时髦的广告词:你心的大小,就有发展的空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教医学是一片尚未完全开垦的处女地,在医疗保健、食疗、心理健康、医德医风、临床科室、保健品开发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数十亿的数据所无法涵盖的。到目前为止,能把佛教和医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人并不多,能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谁占了先机,谁就能获得最大的回报。

周:李教授,您写了很多关于佛教医学的书,业内人士也给了您“佛教医学先驱”的称号。想知道国内有没有医院开始将你的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中,并取得丰硕成果?而你个人是否打算从一个佛教医学的开拓者和布道者转变为一个佛教医学的实践者?

李:“佛教医学的先驱”受到媒体和同行的称赞,我真的很害怕,如履薄冰。为什么?我是个踏实的人,总觉得自己做的太少,赢得的荣誉太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将全力弘扬和普及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尽我所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社会慈善公益活动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从佛医那里得到实惠、帮助和智慧。目前几家医疗机构真的开始实践我的研究成果了。同时,如你所说,我自己也会成为一名佛教医学的实践者。我是一名医生,善待世界,拯救众生是我永恒的追求和目标。希望李博士、李博士成为继李博士、李教授之后,我人生中崭新的名片。

周:美容保健是现在的热门话题。李教授,您能介绍一下佛教医学对美容保健的相关看法吗?

李:美容养生不仅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更是千百年来的永恒话题。说到佛教美容养生,有两个人值得专书。一个是唐朝的武则天,一个是北宋的刘(的刘娥)。两人都是当时当道的女中豪杰,精力充沛,身手不凡。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第一,对佛教有很深的宗教信仰;其次,生活中合理分配素食;第三,合理使用植物化妆品美容;第四,善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佛香;第五,勤念经,危难之际坚定修行佛法;第六,经常结缘佛寺,听高僧说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佛教医学中的美容保健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和方法,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需求。我在演讲中把佛医的养生分为素食、茶道、禅修、瑜伽五个方面,但其实还有更多方法等着我们去开发、实践、应用。在美容方面,佛教医学中有很多方法,比如洗澡、烧香、吃药、吃饭、打坐、瑜伽等等。当然,这些方法很多都是基于对佛教的信仰。只有在真诚信佛的基础上,才会有特别的感受和感悟,才会有恒心和毅力。因为这个题目太大了,我很难在这里充分展开。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佛教美容养生可能会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美容养生方式之一。

周:佛教医学中的瑜伽和现在一些瑜伽馆里的瑜伽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李:差别挺大的。可以说完全不是一个等级观念。首先,培养的目的不同;其次,培养的方法不同;第三,培养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教瑜伽重在修心养性,目前社会上流行的瑜伽主要是一种健身手段;前者的修炼方法是静制动,后者的修炼方法是动静制动;前者侧重于心灵,后者侧重于体质。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前者培养智慧,后者培养体型。

周:明光法师,与其他医学相比,佛教医学在治疗人类心理疾病方面有什么突出的优势?

明:与其他医学相比,佛教医学在治疗人类心理疾病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特点和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精神疾病的调理和治疗是佛教医学最重要的专业,是其他医学无法比拟的;佛教的禅修、瑜伽是调节情绪、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其他医学难以做到的;(3)虔诚的佛教信仰是净化身心、缓解焦虑的灵丹妙药;④佛家医家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基础能对精神疾病的治疗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⑤佛教医家的药方对精神疾病的康复有明显的临床效果。此外,朗读、念佛咒、听经、传法等活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疗人类精神疾病的良好作用。一句话:佛医从信仰、理论、冥想、瑜伽、诵经、处方等多个层面和角度治疗精神疾病,具有突出的优势和特色。

周;明光大师,现在医学对癌症可以说是无可奈何了。佛教医生治疗癌症有进展吗?

明;因为医学理论体系完全不同,治病的立场也完全不同。在治疗癌症等所谓的绝症时,佛医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西医治标,佛医治本。

周:明光法师,您能详细讲一下佛教医学中的“禅”与精神养生的关系吗?

明:要理清两者的内在联系,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禅”。禅,又称禅,意为默想。意译是禅定(只有他想的时候,他才想到专注一种情况,仔细思考),思考,修行,弃恶(在欲望的世界里抛弃五盖等一切恶),功德丛林(以禅为理,智慧,神通,四无量功德可生)。禅宗是大乘、小乘、外道、凡夫都修行的,只是宗旨和思想对象不同。因为修行的层次和境界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一般来说,禅是指心灵专注于某个对象的一种状态,极其宁静,平衡着细致的思绪。人们通常称冥想为冥想。心理保健是指排除杂念,净化心灵,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

从以上定义的对比中,不难看出,禅与精神养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禅”肯定是一种精神养生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精神养生方法都可以算是禅。为什么?第一,在精神养生上没有宗教和种族之分,修习禅法深深打下了佛教的烙印;二是精神保健相对宽泛,而禅定保健有其特定的规范和方法;第三,两者追求的境界不同。前者只是净化心灵,后者追求的是一种超越身心和时空的思想境界。

周:明光法师,《心经》讲的是养心吗?

明:没错。心经讲的是养心的智慧和开悟的方法。心经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指大智慧,波罗蜜多指到达彼岸。另一边是什么?彼岸指的是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涅槃。所以《心经》书名的意思是“到达智慧彼岸之路”。《心经》全文虽然只有260字,却凝聚了佛教在养心方面的大智慧和大道理,可以说是纲领性的经典文献。

这里引用我写的一首禅诗“读心术或许有助于大家理解和把握《心经》中养心的智慧。”我的心/是一朵智慧的莲花/再多的污泥浊水也玷污不了那圣洁的优雅/我的心/是一杯淡淡的清茶/无数露珠的呵护/都倾注在那细细的蓓蕾里/我的心/是一个浪漫的童话/在那开满鲜花的田野里/沐浴在春风里,迈着轻盈的脚步/我的心/是一匹奔腾的马/在那一望无际的土地上。世间万物都失去了规训/心中没有了障碍/总能把世间所有的善恶洞见/或色或空/宇宙万物都如昙花一现/或生或死/生死本该彻底放下/心中若有菩提/便能感受世间的无限变化/心中若有大爱/便会有到达智慧彼岸的木筏/五蕴皆空/一切苦难无所畏惧/金刚。成佛之路不必远至天涯/人生有感悟/坦途阳光会四通八达/诸法皆空/成就之路需披上假袍/我永恒/成功的境界注定无限潇洒。"

周:您对佛教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有什么具体的规划吗?

明:我对佛教医学传承发展的初步规划和设想主要有:一是全面开展佛教医学的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力争三年内完成《佛教医学集成》、《佛教医学辞典》、《佛教医学丛书》、《佛教医学教材》、《佛教医学科普丛书》的编纂出版;第二,成立国际性和全国性的佛教医学学术团体,举办各种形式的佛教医学学术研讨会;第三,开展佛医临床诊疗,尽最大努力“以慈济天下”、“拯救众生”;第四,积极开发佛教保健品和佛教药方,在挖掘、整理和开发佛教瑰宝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五,建立佛学博士研究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佛学博士学术研究。第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使佛教和医学知识为广大民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