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放药前沸水煮半小时起什么作用?
2.煎药加水量也很重要,直接影响煎药质量。水少了,煎煮不彻底,有效成分浸出不彻底。水多了,煎出的汤液就多了,不方便患者服药。由于中药材质地不同,其吸水性差异很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同样重量的药物,自然是吸水多。如果质地是实心的,它的体积就小,吸水性就少。所以花、叶、全草煎煮时会多加水。熬制矿物质和贝类时会少加水。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将药物放入锅中,第一次加水高出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加水高出药物表面3厘米。
3.煎药时应注意的问题
1.煎前浸泡:药物煎前必须浸泡。这是因为大部分来自植物的中药都是干品。用水浸泡可使药材软化,组织细胞肿胀后会恢复自然状态,煎煮时容易将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叶、茎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
2.煎服次数:多次煎服效果优于一次长煎。实践证明,汤剂能煎出80%左右的成分,煎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的温度中医称为“热”,俗称“文火”或“猛火”。所谓慢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慢,水分蒸发慢。所谓强火就是火大,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快。煎煮时温度过强,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
4.煎药时间:主要看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一般第一次煎煮需要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需要30-40分钟。感冒药,第一次煎10-15分钟,第二次煎15-20分钟。
5.药液留存量:一般指一剂药煎两次后的药液量。成人每日两次,每次400-600毫升。儿童服用200-300 ml,一天两次或三次。
6.服药方法:一般一剂药煎两次后与药液合并,分两次服用。孩子可以吃两三次。治疗感冒、发烧、肠炎、腹泻的药物也可以勤服,即每隔4小时服一次,每次30-40毫升,然后一天服两到三次,小儿也要服几次。
7.特殊药物的熬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开出带有脚注的药物。
(1)先煎药:一般来说,一些矿物质、贝壳、甲壳类的药物,由于质地较硬,有效成分不易被煎服。一般要熬30-40分钟才能和其他药物混合。常见的药物有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先煎药毒,久煎可达到减毒或除毒的目的。
(2)服药后:一般有芳香气味和挥发油或难久煎的药物,应在药物煎出前10-15分钟放入锅内。常见药物有广藿香、钩藤、大黄等。比如钩藤所含的抗高血压成分,煎煮20分钟以上就容易被破坏。大黄中具有泻下和清热作用的成分为大黄酸。
(3)煎药:一般将种子和单味花粉药装入纱布袋中,放入群药中煎药。常见的草药有车前草、旋覆花等。比如车前草,容易粘锅糊化焦化,需要煎煮。旋覆花可以防止绒毛脱落混入汤中刺激喉咙。
(4)溶解:用热药液将药物溶解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硫酸钠和芒硝。
(5)融化衣服;主要是一些牙龈类药物用热药水溶化后服用。如果混合熬制,药液粘度大,会影响其他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会受到一些损失,所以采用熔融法。使用普通的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6)再加一次汤剂。有些贵重的药要分开煎,然后药液一起服。常见的药物有人参、西洋参、鹿茸。
(7)口服。有些珍贵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同煎。口服,即把粉末溶解在药液中。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又能节约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1.标准烹调方法:药材为一般补药(如当归、黄芪、熟地黄)。
第一步:先将药材放入锅中(不可铁锅或铜锅),加入适量的水(约过药面2厘米,约4碗水),浸泡半小时。
第二步:用猛火(大火)煮沸,再用文火(小火)煨至一碗水(约250ml。)残留,将煮好的药液倒出碗外,再用三碗水反复煎至8分,前后分两次服用。
2.速煮法:药材中含有挥发性中药(如金银花、菊花等治疗感冒的中药)。
第一步:首先将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刚好过药面,大概三碗水)浸泡半小时。
第二步:大火烧开后,不用开盖,用文火煮10分钟。可以考一次不重复。
3.最后一种方法:药材中含有中药(如天麻、钩藤、麻黄等。)不耐煮。
第一步:先将药材用四碗水浸泡半小时左右。
第二步:用猛火(大火)煮沸,再用文火(小火)煨至一碗水(约250ml。)就剩下了,然后把不配合的中药(一般是分开包装的)放进去再煮5分钟,然后把药液从碗里倒出来再服。
4.第一种方法:有一些矿物质(如滑石、石膏)需要煮很长时间。
第一步:先在矿物中药(单独包装)中加入六碗水,煎3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材。
第二步:用猛火(大火)煮沸,再用文火(小火)煨至一碗水(约250ml。)残留,将煮好的药液从碗中倒出服用。
5.另一种煎煮方法:药材中含有一些有价值的药材(如人参)
第一步:首先在锅中加入四碗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后,小火煨至只剩一碗水,放凉。
第二步:在珍贵药材中加入一碗水,放入电饭锅中蒸30分钟,然后取出,与上述药液混合。
“良药苦口”,中药都不怎么好吃,何况是煎服中药?但是,如果你真的需要服用中药汤剂,那么至少“煮”是正确的,中药汤剂的功效就完全出来了。所以,如果你有机会服用中药汤剂,别忘了你的医生是怎么熬制你的中药的,而不仅仅是“四碗成一碗”!
按照传统方法,将中药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文火慢慢煎熬。第一次煎药后,用冷水浸泡4-5小时,再用文火煎制一段时间,然后倒出第二次煎药。
但煎服中药有三个健康问题:一是中药在采集和制作过程中容易混入杂质。
第二,有些中药可能含有铅、汞、硫等。有关部门对含铅量超标的茶叶进行了检测,发现冲泡的茶汁中不含铅。如果茶汁浸泡超过1小时,铅会被浸出,这也可以作为煎中药的借鉴。第三,解决了抓“开水”的问题。
我建议对传统的煎药方法做一些改进:首先用纯净水煎药,因为普通自来水含有余氯。当水沸腾时,中药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致癌物质氯仿。中药煮的时间越长,产生的量就越多。黄芪和丹参在入锅前会用纯净水冲洗几次,这样会去除表面的很多杂质,然后用开水焯一下。过一会儿,表面会浮上一层。这时候要用勺子迅速把这层污垢去掉,再用小火煨久一点,然后倒出第一次煎出的汤。之后泡一会儿,再用开水烫一会儿,再把第二次煎出的汤倒出保温备用,药渣弃去。
这种方法有几个优点:一是解决了烧水的问题;二是可以去除很多杂质;三是可以避免铅等重金属的危害;第四,不会造成中药有效成分的流失,起到趋利避害的作用。
张国喜教授的评语:1。熬中药不需要纯净水,但是一定要用干净的水,比如自来水、井水、泉水等。自来水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标准。如果考虑余氯的问题,把自来水放在容器里几个小时,可以明显降低氯含量。只需将中药饮片清洗2-3遍,去除杂质即可。3.煎煮前先将中药饮片浸泡,但不需要浸泡太久。一般冬天40-50分钟,夏天半个多小时。第一次煎好后,不用冷水浸泡,直接加水煎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