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博物馆的瑰宝
步入馆内三层的中医综合展厅,首先看到的不是根系发达的人参或何首乌,而是精致逼真的动物标本,仿佛这不是一个中医博物馆,而是一个自然博物馆。博物馆的陆老师告诉记者:“中药的来源分为三类:动物、植物、矿物。这些标本只是直观地说明了动物作为中药来源的重要性。”
环顾展厅,发现玻璃容器里的植物标本依然“美味”,红花绿叶,北京的冬天。
给展厅增添了不少春天的气息。“这是我们浸泡在特殊溶剂中的植物标本。这些标本通常可以保持20到30年的颜色。”陆老师告诉记者。在展厅入口处的展柜里,一块光滑、平整、带有丝纹的蛋蓝色石头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马宝,马胃肠道里的石头。动物结石,在中医里有解毒、开窍、镇静、祛痰的作用。我们收藏品中的这幅马宝非常珍贵。它的直径为11厘米,重量为1150克。很难得啊!”陆老师指着莹润的“马宝”说。原来动物的石头也可以入药。事实上,著名的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中的牛黄是牛的胆结石,而人们通常所说的“狗宝”是狗胃里的结石。这些动物石一般都很贵。当你步入四层楼的医史展厅,你会立刻被门口复原的古药店所吸引。店里的牌匾、柜台、桌椅,还有挂在店门口的两串药札幌,都特别精致。医学史展厅描绘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夏商周到近代民国的中医药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矗立在展厅中央的仿宋针灸铜像。
这座铜像高约1.8米,全身所有穴位都有标记,结构也很独特。它由四部分组成,分散时便于运输,组装后立即集成。据Xi馆长介绍,这是一个针灸铜人的复制品,是南京博物院根据清朝光绪年间的太太院铜人仿制的。历史上,此铜像于1925年移交故宫博物院,1933年春随第三批文物南移,移交南京博物院。1958回归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相传此铜像是仿照北宋名医王所铸的天师铜像。然而时过境迁,王亲手制作的两尊铜像在朝代更替和战火纷飞中不知去向。针灸铜像在古代用于教学和考试。尤其是到了考试的时候,青铜体先涂上黄蜡,再灌满水。学生刺一个点,水就会从点里流出来;如果没打中,针就扎不进去。这样老师就可以准确的测试学生的找穴和针灸的实际水平,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