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紫苏梗的功效与作用
(《本草》)
紫苏梗(论雷公炮制)、紫苏梗(论医学意义)、紫苏梗(论湖南医学)的不同名称。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如皱叶紫苏和尖叶紫苏的茎。植物形态详见“紫苏叶”。
晚秋采收,剪去地上部分,去小枝、树叶、果实,晒干。或者在夏末收割紫苏叶时,剪去粗茎晒干。前者叫“老苏梗”,后者叫“嫩苏梗”。
药材老苏梗:带凹槽的方柱。长0.3 ~ 1 m,中径约0.7 ~ 1.3 cm。表面呈紫褐色或浅褐色。有纵向凹槽和平行线,表面有稀疏的毛。分枝对生,或被除去。上部枝通常保持花萼或果。薄壁组织较轻,横切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散浆,或中空。腱柄:灰白色或青绿色,松散,髓大。最好是又老又壮,皮紫褐色,枝少,香气浓郁的。
湖北、江苏、河南、四川、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河北、山西等地。
紫苏(紫苏梗)的茎在江苏、四川等地与紫苏梗同等使用,俗称紫苏梗。见文章《紫苏梗》。
加工去除杂质,用水浸泡,充分湿润,切片,晒干。
性味甘甜,微温。
①纲要:“辛、温、无毒。”
②药物含义:“味甘微辛,性微温。”
③《本草崇原》:“气味辛平。”
归经“药意”:“入脾、胃、肺。”
功能是理气解郁,止痛安胎。治气滞、食积、胸膈胀满、腹痛、胎气不和。
(1)《本草经》:“通通风毒。”
(2)《本草纲目》:“下气稍缓,适用于体虚者。”
③本草宣彤:“能行气安胎。”
(4)《本草崇原》:“主要原理是和胃行气,消食化积,化痰生津。治疗窒息、膈肌恶心、心脏和腹部疼痛。”
⑤《德培本草》:“疏肝益肺,调理气血,解郁止痛,止咳安胎。”
内服用法用量:煎服,1.5 ~ 3元。
方一:治伤寒胸闷气滞,不思饮食:紫苏一两梗(锉),陈橙二两皮(泡汤去白焙干),茯苓一皮半(去黑皮),乳晕一两皮(锉)和旋覆花一两,半夏半两皮(七次汤洗净焙干)。六味端上来,切得细如豆大。每份用五个毕沅、一盏半水、一分钟姜(捣碎)、三片枣(碎)一起煎至七分熟,去渣温服。(《盛济宗录》苏·)
②治疗水肿:紫苏梗八钱,大蒜根三钱,生姜皮五钱,冬瓜皮五钱。用水煎服。(湖南药理学)
著名专家讨论①“药意”:“苏梗能使郁结上下,凡与气调和之品,唯贤。其性温和,尤其比枳壳慢。虚症者宽胸,益膈,解气而不冲下。入胎饮之,益气养阴;”当你喝张晓汤时,你会感到虚弱。"
(2)绿善堂类辩:“紫苏茎能通血脉,故易先生常以紫苏茎通十二经脉之窍,治咽部膈满,清大小便,止赤白尿。苏祥的细茎也是常用的,不用切断就可以用来治疗恶心、膈食、吐血、出血,奏出更多的奇葩。以食气盖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肝主血,心主脉,血管疏通,饮食便自吸。”根据经典,血因阳络受伤而呕出,血因阴络受伤而泄出,使血回到原处,然后呕吐就会停止。"
提醒你:紫苏梗,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