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精华:补气健脾:白术

一、功效应用

白术味苦、甘、温。脾胃经。

功效可益气健脾,燥湿利湿,止汗安胎。是中医“四君子”之一,被医家誉为健脾、治痰水肿的重要药物。

常用于治疗脾虚食少、腹胀腹泻、痰多、头晕水肿、自汗、胎动等症。

名著摘要:

经典:“(本经典不含白术、白术)治寒湿,麻痹肌肉,解痉黄疸,止汗除热,助消化。”

《别录》:“有效化痰利水,除因风水引起的皮肤肿胀,暖胃消食。”

《珍珠胶囊》:“燥湿益气,补中阳,祛痰利水,生津止渴,止泻消肿。”

《本草纲目》:“脾恶湿,湿盛则气不能化。津液是怎么诞生的?所以:膀胱是津液之府,气化会导致停滞。若用白术去其湿,则怒而生津。”

《本冯静原》:“白术有燥湿利燥,化痰利水之功,治风寒湿痹,肌痉黄疸,散腰脐血,冲脉,为病急于内;煮熟后有补气、止渴生津、止汗清热、入饮食、安胎等功效。”

《长沙药用解》:“白术能补中焦,止渴生津,益脾精,养胃气,降浊阴入饮食,止呕,清阳消水谷,能治泄益。”

《本草纲目》:“养血益气。没有汗,可以发,有汗,可以止。燥湿能利水,生津,止泻,祛痰水肿,黄疸利湿。补脾可以帮助人们进入饮食,消除疲劳,停止肌肉发热,消除成瘾。然后就可以吐槽,止痛,保胎。”

《西医学热情》:“好脾胃,有效化痰利水,止泻。治脾虚腹胀,脾虚口渴,脾虚肢动无力,甚至疼痛。”

第二,兼容性和应用

1.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引起的厌食、便溏、腹胀、倦怠乏力等症。白术是补气健脾的重要药物。对于脾气虚弱、体虚乏力的患者,常与人参、茯苓、甘草配伍,即补虚方药四君子汤。以四君子汤为基础,为补虚之本,方药众多,是临床医学中最常用的方药之一,应重点掌握。

四君子汤看似方剂简单,实则蕴含着“扶正固本是百病之要”的道理。日本经典方剂大冢的医案中多次记载,四君子汤加味,供患者长期服用,治愈了多例体弱、重病患者。

治脾胃虚寒,胃脘冷痛泄泻,常与党参、干姜、炙甘草等配伍。,即理中汤。在彭子仪的“轴轮论”中,理中汤是“以轴运轮”之法的基础方,是后天保护的第一方。

脾虚泄泻、脾肺两虚者,常配伍人参、茯苓、陈皮,即沈凌白术散、七味白术散。是“培土生金”的代表,值得学习。

如果脾虚证以气滞、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为治法,可用攻补之法,用白术健脾,配合枳实消痞,即枳壳丸。

2.用于脾虚、水湿停滞、痰湿水肿。白术能益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是治疗痰湿水肿的重要药物。桂枝、茯苓、甘草常用于治疗各种水气病,即桂苓疏肝汤。

此外,还有很多经典方剂,如五苓散、真武汤、附子汤、泽泻汤等,都是采用“培土利水”的方法来治疗各种痰浊水肿,一定要掌握。

3.用于脾虚气弱、表虚自汗证。白术能益气健脾,有固表止汗的功效。常与黄芪、防风,即玉屏风散配伍,用于治疗表虚气不敛阴自汗症。《肖全新鉴》方以黄芪、浮小麦配伍治疗虚汗症。

4.用于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之证。白术能益气健脾,有安胎的作用。治胎动不安,若有内热,常用黄芩清热安胎;对于气滞、胸胁胀满者,常与苏梗、砂仁、陈皮等理气药同用。对于气虚体弱者,常与党参、茯苓、炙甘草等滋补品配伍。若患者因血虚而头晕心慌,常与熟地黄、当归、白芍等补血药物配伍。若胎儿不稳,腰酸腹痛,常与杜仲、续断、阿胶等补益肝肾之品同用,以固胎。

三。用法用量

白术常被用作汤剂或药丸粉。汤剂用量十几克。如果是处方中的主药,也可以用到几十克甚至更大的剂量。

生白术的功效也与剂量有关。十多克,有健脾止泻的作用。如果大剂量使用,可以促进排便。

一般认为,它适用于燥湿利湿,益气健脾和煎,健脾止泻。

第四,注意力的应用

白术易伤阴,故仅适用于中焦湿重之症,不适用于阴虚内热或津液不足烦渴者。

黄元御说:“白术是相当停滞的,所以它应该补充对人有益的产品。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驱浊,肝脾不达。加砂仁、桂枝祛郁,使其轮换补充,便美而善而无害。”

王昂彦:“血燥无湿者禁白术。它会导致流脓和疼痛,应避免溃疡。”

-中医实战笔记:21.1.10下午修改。

#中医实用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