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鼻出血的中药配方

流鼻血可以分为两类:实和虚。真实者有肺热、胃火、肝火;虚则肝肾阴虚,阴虚肺燥,脾不统血。鼻衄是热盛迫血所致,而鼻衄是阴虚血热或气虚不摄血所致。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治疗鼻衄的中药方剂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种治疗鼻出血的中药配方

中医诊断

肺经实热

证候:突发鼻出血,鼻血淋漓而出,鲜红,量少,鼻腔干燥,伴有咳嗽痰黄,口干体热。易出血部位鼻肌膜发红或糜烂,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数。

辨析:燥热之邪侵肺,肺经盛热,热邪堵塞鼻窍,伤脉,血溢脉而致鼻衄;邪热阻肺,故咳嗽痰黄;邪热不扰血,所以出血不多;燥热损害津液,导致鼻干口燥,体热;舌象和脉象是肺热的标志。

胃热过盛

证候:鼻出血量多,血色深红,鼻肌膜红而干,可见出血点。伴有烦渴,或牙龈肿痛,鼻衄,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

辨析:阳明为气血之宅,其火最旺。胃热过盛,扰鼻窍,络伤血溢,所以出血多。热灼、津液不足可引起口干、鼻燥、牙龈肿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象和脉象都是胃热过盛的表现。

肝火过盛

症状:血量丰富,色暗红,且呈间歇性、突发性,伴有烦躁不安、头痛、头晕、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胀满、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细。

辨析:肝主藏血,刚脏,性急;肝火上冲,扰鼻窍,逼血溢,出血量大且时有发生;实热扰窍,则头痛、头晕、耳鸣、口苦、咽干;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以胸闷胀满,烦躁不安。舌脉都是肝火旺的标志。

肝肾阴虚

证候:鼻出血时断时续,血色微红,量不多,滴血。伴随症状:口干、津液不足、耳鸣、头晕、心悸、失眠。舌红少苔,脉数。

辨析:肝肾阴方,虚火发炎,灼伤鼻窍,故鼻衄血色微红,渗出;虚火干扰清窍,所以头晕耳鸣;缺水火炎,心肾不交心悸失眠,口干津液少。舌象和脉象都是阴虚的表现。

阴虚肺燥

证候:鼻涕中的血少于擤鼻涕、揉鼻子、打喷嚏所引的血,鼻肌膜干燥或干瘪,或有干痂附着,伴有口干、咽干、咳嗽、痰少。舌红,苔薄,脉细。

辨证分析:燥邪伤津,肺阴不足,津液不润,故鼻燥、口干、咽干,常发生鼻衄;阴津不足,鼻失营养,肌膜干燥或干瘪;肺阴不足导致咳嗽,痰少。舌脉是阴虚肺燥的标志。

脾不统血。

证候:鼻衄渗出,淋漓难止,血色微红,鼻肌膜可见浅表溃疡,出血量可少可多,但其势缓慢;且遇色不艳,倦懒,头晕,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缓而弱。

辨证分析:脾虚,气不摄血,血溢无主,气血不足,故血色淡;气血不能傲面,故面无光;脾虚则失运,所以少食便溏,倦怠懒动,舌苔脉象都是脾虚的征兆。

中国传统疗法

在治疗中要根据病情掌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鼻出血发作时,应采用冷敷、压迫止血、鼻腔填塞等外治法止血,然后分析鼻出血原因,辨证施治。

辨证选方

肺经实热

治疗: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秦煌汤(医宗金鉴)加减。黄芩9g、栀子9g、连翘12g、桑白皮12g、薄荷9g、荆芥6g、赤芍12g、牡丹皮12g、麦冬9g、白茅根15g、侧柏9g、小蓟9g、小蓟6g、甘草6g。

胃热过盛

治疗: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卫青汤(治脉固脱)合犀角地黄汤(备千金以备急用方)。黄芩15g、黄连6g、芦根12g、莲子节9g、升麻9g、石膏(先煎)30g、生地15g、丹皮12g、赤芍12g、犀角2g、大蓟9g、白茅根2g。

肝火过盛

治法:清肝泻火,降逆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药宗筋煎)加减。龙胆草6克、栀子9克、黄芩9克、柴胡12克、木通6克、生地15克、车前子18克、泽泻2克、当归12克、甘草6克、羚羊角1.5克(内服)、赭石。白茅根、仙鹤草、旱莲草等。可加入更多血量,口干者可加入麦冬、玄参滋阴生津。

肝肾阴虚

治疗:滋补肝肾,养血止血。

处方:白质地黄汤(验方)加味。熟地黄15g,山茱萸9g,山药30g,茯苓12g,泽泻12g,牡丹皮6g,知母6g,黄柏6g,阿胶10g,旱莲草12g,桑椹9g,仙鹤草9g,白芨9g。

阴虚肺燥

治疗:滋阴清肺,润燥止血。

处方:养阴清肺汤《巴黎玉钥》)加减。生地黄15g、麦冬9g、白芍15g、牡丹皮9g、玄参12g、川贝母9g、白茅根15g、旱莲草9g、藕节9g、侧柏9g、甘草6g。

脾不统血。

治法:健脾益气,补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人参9克、黄芪15克、白术9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阿胶10克、木香9克、酸枣仁30克、大枣5枚、仙鹤草30克、血余炭9克、桑椹30克、龙眼6克。如有大量鼻衄、出血过多、面色苍白、精神恍惚、阴虚阳亢的危急证,宜急服沈度汤,或加附子回阳,挽回不良反应。

其他疗法

冷敷和压迫止血

1.冷敷法:将手或冰袋用冷水浸湿,敷于患者前额或颈部,有抑阳降火、凉血止血的作用。“太平盛慧芳?卷三十七曰:“胜信汲水淋颈,后入湾中,不可止。一两罐就够了。"

2.指压法:用手指捏住患者发际线1 ~ 2寸处,或向中线方向按压两侧鼻翼止血。

中药外敷

1.香墨研磨,滴入鼻中。

2.将云南白药、白芨粉或三七吹进鼻出血部位。同时,压迫止血。

3.涂抹以上止血药,马勃,百草枯,血余炭等。在棉片上,贴在出血的地方或者塞在鼻腔里。

4.将复方薄荷油用棉球浸泡后再蘸西瓜霜(西瓜霜的主要成分有西瓜霜、黄连、贝母、罗汉果、山豆根、梅片等。)并在1小时后取出,每天1次,连续3天;同时,内服清肺止血汤(由黄芩、栀子、生地、牡丹皮、白茅根、莲节炭、侧柏叶炭、茜草、桑白皮、当归、黄芪、甘草组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复方止血油”局部应用:将白芨加工提取,加入麻黄素粉制成油。使用时,将止血油滴入棉片,塞在鼻出血部位。

6.中药止血膜的应用:血余炭、血竭、三七、大黄、蒲黄、白芨、五倍子、枯矾均加工成粉末,过120目筛,以聚乙烯醇为基质成膜,紫外线灭菌,分10?200px大小,使用时放在鼻血处。

7.明矾被磨成细粉。使用时,将棉球蘸明矾粉,塞入鼻腔止血。

8.将芦荟磨碎,用凡士林纱布贴住,填塞鼻腔止血,或取芦荟粉0.5 ~ 1g,加入温水5 ~ 10ml,搅拌,滴鼻。

9.将大黄磨成粉,过筛,炒成炭,用2%甘油水溶液浸泡,制成纱布条或棉片,可用于止血。

针灸

1.取点上星,委中、合谷、少商、气海、足三里。少商人党中央之前,先刺血,再刺星,关谷,留针20分钟,10分钟执行针1次。

2.配灸治鼻衄:烧磷片后,快速点灸少商穴,手法轻,瞬间灸穴,可听到“啪”的声音。艾灸后局部出现米粒大的疤痕,再用同样的方法点灸体柱,鼻出血明显减轻。

3.按压百老穴2-5个穴位可止血。

4.耳针止鼻衄:取鼻翼同一耳的耳穴,如内鼻、外鼻、神门,按压王不留行籽,可作为鼻衄的辅助治疗。

5.指导方法:将患者双脚浸入温水或捣碎大蒜,敷于足心涌泉穴。也可以把吴茱萸捣成粉,炒熟,调醋,敷在脚上。有引血下行,缓解鼻衄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