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讲讲神农本草经?
经典收录了365种药物,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观光系列的统计,其他书籍各有不同)。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类。上品120种,无毒。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长期服用。中国的产品有120种,有无毒的,也有有毒的,还有一些可以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桂圆、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劣药125种,很多有毒,能祛邪破积,如大黄、附子、甘遂、巴豆等,不能长期服用。
《本经》记载的每味药的内容包括性味、主治、同义词、生长环境等。如“当归味甘温,主咳逆气,温疟,寒热洗于肤,妇漏,各种恶疮恶疮煮饮。”一个回家。盛传谷。“这些内容按照当时的水平还是比较实用的。
《本经》不仅记载了365种药物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还在其序中简要提出:“药物有酸、咸、苦、辛、寒、热、温、凉五味,有毒无毒。”用药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如“以热药治感冒,以感冒药治热,食而不吐药.......”。还总结了药物的配伍方法,如“有君,有臣,有佐”,“有单行,有互需,有互使,有互惧,有互恶,有对立,有互杀”。为保证药品质量,还指出要注意药品的来源、收药的时间、方法和真伪。制成各种剂型取决于药物性质。毒药的使用应该从小剂量开始,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增加。服药时间应根据发病部位确定,饭前、饭后或早晨、睡前。等等,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类,这是中药按功能分类的开始。其中注明的药物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如疥疮用水银,哮喘用麻黄,疟疾用常山,痢疾用黄连,流产用牛膝,肿痛用海藻。不仅有效,有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如果用水银来治疗皮肤病,会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经典》的出版对中国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上几部有代表性的本草,如《本草经注》、《新修本草》、《证本草》、《本草纲目》等,均源于《本经》,并有所发展。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夹杂着少数荒谬的理论。比如朴孝说“练之则成仙”,太乙余粮说“久服则飞千里”,泽泻说“久服则能水上游”,水星说“久服则成仙不死”等等。这些唯心主义的理论与迷信的方士(外海)1979版方士法则有关:“中国古代人善谈仙术”)。对此,我们应该本着去芜存菁的精神,批判地继承其正确的内容。
经典早已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多是从《证本草》、《本草纲目》等书中引用的《本经》内容汇编而成。由于重新编译者的出发点和材料不同,各种编译的形式和部分内容也不同。常见版本有:
1.鲁夫编《神农经》三卷(公元1602~1616,明朝万历30-44年)。它由引自《证本草》和《本草纲目》的本经原版编辑而成。
2.孙星衍和孙凤仪编纂了《神农本草经》三卷本(公元1799,清嘉庆四年)。由《证本草》中的白字编成。每篇课文后,我都引用了一些古籍,如《乌普本草》、《名医别录》、《淮南子》、《抱朴子》、《太平玉兰》、《尔雅》、《说文》等。,并做了详细的考证,引文详实,资料丰富,是较好的汇编。
3.顾观光系列神农本草经(公元1844,清道光二十四年)分序、上品、中品、下品四部。按照《本草纲目》第二卷所载《神农本草经》目录排列药物顺序。经书都是基于证候的草药。《证本草》之外引用了一些唐宋时期的书籍,也有编纂。
4.森理之(日文)编《神农本草》四卷(公元1854,日本永嘉7年,清朝咸丰4年)。依据方、方、曹、本草、本草何明等。不做“考证”,附在后面。
5.王嫣芸编《神农本草经》三卷(公元1885,光绪11)。由《证本草》整理而成。王不是医学和考证方面的专家,所以这本书的内容比较马虎。
6.蒋编《神农本经》一卷,未分卷(公元1892,光绪18)。它是根据《本草纲目》编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