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圆为什么叫龙眼(有什么典故吗)

据传说,很久以前,在福建,有一条龙。每年八月,当海潮来临时,它掀起波浪,毁坏庄稼,毁坏房屋,杀死无数的人和动物。周围的人不得不逃离家园,躲进山洞。当地有个武艺很强的男生,叫桂圆。当他看到龙兴风作浪时,他决心杀死人民,与龙战斗。

八月,潮水来了,他准备了好酒和猪肉羊肉,混在一起。龙上岸后,一见猪羊肉流口水,就几口把猪肉羊肉吃光了。因为猪肉和羊肉泡在很多酒里,所以在龙走远之前,它们就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就在这时,桂圆举起钢刀,朝龙的左眼刺去。龙眼被捅了出来,龙疼得来回打滚。正要逃跑时,龙眼抓住了龙角,骑在了龙身上。当龙试图摆脱桂圆时,桂圆用钢刀刺向龙的右眼,龙失去了双眼,痛苦地尖叫起来。

一场打斗之后,龙失血过多而死。龙眼因为在打斗中受了重伤而死。不久以后,这个地方长出了一种水果。为了纪念这位少年,人们把这种水果叫做龙眼。

扩展数据

桂圆又叫龙眼、荔枝。这是一种水果。虎眼、石硖龙眼等30多个品种。福建、台湾省、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均有分布。其中福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去皮后鲜用,或果实晒干后剥去假种皮。

桂圆,因其圆形的黑色光泽,白色的脐状突起,新鲜的龙眼肉极其鲜嫩,汁液香甜可口,确实是其他水果所不及的。鲜桂圆晒干后就成了中药中的桂圆。

龙眼起源于中国南方,其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在北魏(386 ~ 534年),贾思勰在《齐·姚敏书》中对此有所记载。因其成熟于桂树飘香的季节,俗称桂圆,在古代被列为重要贡品。

宋代泉州广泛种植龙眼。北宋时,全州同安县人苏颂在《本草纲目》(1061)中记载:“龙眼生于南海谷,荔枝在今福建、广州、四川一带随处可见。

泉州龙眼嫁接繁殖历史悠久。在波(1597)的《荔枝谱》和邓道燮(1628)的《荔枝谱》中都有龙眼嫁接繁殖的记载。清初周亮公《福建笔记》(1666 ~ 1668)和郭白苍《福建产志》记载,采用插种的方法换种,一直沿用至今。老方法是用吊罐来填土。

药理研究表明,龙眼含有葡萄糖、蔗糖、维生素A、B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矿物质较为重要。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来说,更有效。

龙眼营养丰富,是珍贵的营养强化剂。水果除了可以生吃,还可以做成罐头、酒、酱、酱等。,也可以在桂圆加工成肉干。另外,龙眼的叶、花、根、核都可以入药。

龙眼树木质坚硬,质地细腻,是制作高档家具的原料,可以雕刻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桂圆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养血安神、健脑益智、养心健脾的功效。

发现桂圆对子宫癌细胞的抑制率达90%以上,女性更年期是妇科肿瘤易发的阶段,适当食用桂圆有益健康;桂圆有滋补作用,对病后需要调理、身体虚弱的人有辅助作用。

百度百科-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