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液上冲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黄液上冲的病因病机 5 黄液上冲的症状 6 黄液上冲的辨证分型 6.1 脾胃积热证 6.2 阴虚火旺证 7 黄液上冲的治疗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黄液上冲的穴位 2 治疗黄液上冲的方剂 3 治疗黄液上冲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黄液上冲 1 拼音

huáng yè shàng chōng

2 英文参考

upward rushing of yellow flui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hypopy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upward rushing of yellow flui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ypopy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黄液上冲(upward rushing of yellow fluid;hypopyon[1])为病证名[2]。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又名黄膜上冲(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黄脓上冲(《眼科简易补编》)、推云(清·顾锡《银海指南》卷二)、内推云(见清·顾锡《银海指南》卷二)。是指以黑睛与黄仁之间积聚黄色脓液,黑睛周围抱轮红赤,并伴疼痛,羞明、流泪等为主要表现的急重眼病[3]。可见于凝脂翳、瞳神缩小、真睛破损等病[2]。失治则脓液向上漫涨,甚者全掩瞳神,故名黄液上冲[2]。重者可导致全眼珠灌脓而失明[2]。

黄液上冲相当于西医的前房积脓[2]。

4 黄液上冲的病因病机

黄液上冲多因风热火毒,外伤失治等引起[2]。

黄液上冲多因素嗜辛热炙赙,膏粱厚味,酿成脾胃积热,再加感受风热邪毒,内外合邪,以致三焦火毒上燔,灼伤黄仁,煎熬神水,脓液内聚而成。

5 黄液上冲的症状

患者黑睛与黄仁之间下方,出现黄色或黄绿色脓液,有明显之脓平面,头眼剧痛,羞明难睁,抱轮红赤,泪热如汤,视力锐减[2]。

患者黑睛内黄仁前出现黄色液体,一般都沉在下方,上界呈水平面,且可随头位改变而移动。量可多可少,可稀可稠。量少则如甲根之半月白巖;量多者可遮掩整个瞳神。同时有抱轮红赤,羞明流泪,眼睑难睁,头目剧痛等症,若因凝脂翳等引起者,极易穿破黑睛,变为蟹睛等恶候;若有瞳神紧小,极易造成瞳神干缺,以致变证丛生;若毒攻全珠,病势险恶,易致眼珠塌陷而失明。

6 黄液上冲的辨证分型 6.1 脾胃积热证

黄液上冲·脾胃积热证(upward rushing of yellow fluid with pattern of heat accumulation in spleenstomach)是指脾胃积热,以黑睛与黄仁间液体色黄,向上漫增,抱轮红赤,目珠疼痛,羞明流泪,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黄液上冲证候[3]。

6.2 阴虚火旺证

黄液上冲·阴虚火旺证(upward rushing of yellow fluid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黑睛与黄仁间液体色黄,反复发病,白睛混赤,瞳神干缺,口舌生疮,口干咽燥, *** 溃疡,舌红,苔薄,脉细数为常见症的黄液上冲证候[3]。

7 黄液上冲的治疗

黄液上冲大抵以黄液色淡、量少,发展稍缓者属轻;黄液色深,发展迅速,量多而遮掩瞳神者属重;若二便不利,则更为严重。

治疗不论证之轻重,总宜泻火解毒为主。方用通脾泻胃汤加减。羚羊角饮子、眼珠灌脓方、四顺清凉饮子等亦是常用方剂。

黄液上冲治宜祛风清热,泻火解毒,可用通脾泻胃汤或羚羊角饮子、犀角地黄汤,酌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等清热解毒药物[2]。

此外,还可参照凝脂翳、瞳神紧小之治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