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的栽培与利用
草豆蔻(AlpiniakatsumadiHayata)为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草豆蔻,分布于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草豆蔻是一种传统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茎麻皮可用于制作保健品和工艺品。目前,由于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草豆蔻野生资源已经枯竭,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推广人工栽培,本文介绍了其栽培技术。
1,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
草豆蔻丛生,株高约1 ~ 3m。叶呈针状,长约60cm,宽9 ~ 15 cm,顶部呈尾状渐细,基部尖锐,腹面无毛,背面几乎无毛或有极少量长刚毛,边缘有稀疏的刚毛生长;叶柄长1.5 ~ 2厘米,舌呈长圆形,有刚毛;总状花序直立,长20厘米,多毛,有苞片,花白色,内侧有略带紫红色的斑点;蒴果呈球形,直径约3.5 ~ 4厘米,外面有厚毛,成熟时呈黄色;种子长圆形或卵圆形多边形,长约4毫米,一侧有纵沟;花期5-6月,果期6-8月。草豆蔻为喜阴植物,喜温暖湿润,怕干旱,耐强烈阳光直射和轻霜。适宜的年平均温度为18~22℃,年降雨量为1800~2300毫米。草豆蔻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格,富含腐殖质、质地疏松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合其生长。
2.栽培技术
2.1传播技术
种子繁殖:选择生长健壮、产量高的植株丛作为采种母株,待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摘饱满、无病虫害的果实作为种子,随收获播种。播种前,剥去果皮,洗净果肉,将种子用清水浸泡10 ~ 12h,然后用粗砂摩擦种子,擦去假种皮;或将种子与30%草木灰混合,摩擦种子,去除表面胶体层。种子可以晒干并储存到下一次春播。棚圃应设在水源附近,土壤肥沃疏松,排水性能好。翻耕后,将腐熟的干牛粪与表土充分混合,并耙平。边界宽度为1 ~ 1.5m,边界长度视地形而定。条播的行距为20厘米,播种深度为2 ~ 3厘米。播种后,用稻草或杂草覆盖,并用水淋透,以保持水分。苗圃要有棚遮荫,苗床的遮荫度在50%左右。出苗时覆盖草,苗期保持土壤湿润,随时清理落叶,拔除杂草,并施少量草木灰和2 ~ 3倍充分腐熟的动物粪水,促进幼苗生长。
分株繁殖:选择1年生健壮母株,在春季新芽萌发但尚未出土前,将根切成7 ~ 8 cm左右的小段,每段应有3个芽点。剪下的芽根种在苗圃里,待新芽出土后再种。
2.2田间种植和管理
选地整地:草豆蔻宜种植在山谷、溪边、疏林下的坡地。富含腐殖质、质地疏松的沙质壤土适合土壤,贫瘠、重粘土不适合种植。坡地宜种植遮荫或成荫的树木,种植地的遮荫度为40 ~ 60%,可间作幼龄木本经济作物(槟榔、橡胶等。).遮荫过大,不利于开花结果,产量低。坡地种植植物的行距为2×2.5m,与经济作物间作时,可根据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格适当调整行距。种植穴规格为50×40×30cm,穴内施堆肥或粪肥,与表土混合种植。
种植:幼苗长到30cm后种植,或1 ~ 2年后种植;分株苗经发芽和挖掘后种植。种植应在4-6月的雨天进行。每穴种植1 ~ 2粒种子苗和1株分株,用肥沃细土覆盖并压实。种植后如遇天气干燥,应浇水盖草,提高成活率。
田间管理:种植后,每年中耕除草2 ~ 3次,及时剪去枯枝。如果植物生长密度过高,应进行间伐,以利于植物生长。比如每年中耕除草施肥结合2 ~ 3次,环形沟施粪肥或复合肥。草豆蔻在开花前要注意培土,以利于芽和根的生长。花期遇到干旱要及时灌溉,雨水太多要注意排水。林下种植透光率不足时,应适当修剪,在不影响树木生长的情况下,调整遮荫。
2.3害虫控制
草豆蔻需要防治两种病虫害:一种是立枯病。病害危害幼苗,严重时会造成幼苗倒伏死亡。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在其周围撒石灰粉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水。第二个是虫子。这种昆虫危害草豆蔻的茎。发生时应及时剪除枯死植株,集中掩埋或焚烧,并用5%毒死蜱乳油800 ~ 1000倍液防治。
2.4收获和加工
采收加工分为两部分:一是果实采收加工。草豆蔻一般在种植后第三年开花结果,每年8月在黄石采收果实。当果实干至八九成时,剥去果皮,将种球晒干。晒干的种球要及时包装,防止受潮,发霉影响药材质量。二是茎麻的收获和加工。收获茎麻在果实收获后进行。把茎从基部切掉,把叶子切掉,一层一层剥下来,晒干。避免淋雨和干燥时发霉,以免影响外观和纤维质量。
3.草豆蔻的用途
传统医学认为草豆蔻具有温中除湿、行气健脾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厌食、腹胀疼痛、恶心呕吐。草豆蔻种子的挥发油含量约为65438±0.5%。从挥发油中分离出42种化学成分,鉴定出37种。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松油醇和倍半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