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入门
2英文参考休克【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版。化学品和生物制品]
兰道汉英词典
循环衰竭[湘雅医学词典]
3.西医休克是指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1]。根据休克的发病机制,可分为早期和休克期[1]。
休克是这种疾病的名称。是指机体在体外或体内受到有害因素的强烈攻击,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生理功能迅速严重受损的一种综合征。
出血、外伤、过敏、外科手术等伤害或* * *,都会引起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导致身体机能急剧降低甚至被破坏的现象称为休克。休克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全身微循环障碍,导致重要器官(脑、心、肺、肾、肝)严重缺血缺氧的综合征。其典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血压低、脉搏弱、神志不清。引起休克的因素主要是通过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血管容积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和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重要生命器官的严重甚至不可逆损害。
3.1休克的临床表现休克早期:初期患者表现为精神紧张、兴奋或易怒、皮肤苍白、心跳和呼吸加快、尿量减少等症状[1]。
休克期: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出现冷汗、四肢冰冷、皮肤明显苍白、尿少或无尿、皮肤黏膜明显发绀等症状[1]。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现为冷漠和无反应,严重者出现意识模糊和昏迷[1]。血压下降,连血压都测不到[1]。
3.2休克的分类1、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当急性失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的20%(成人约800 ml)时,发生休克,超过40%(约1600 ml)接近死亡。严重腹泻呕吐引起的休克也属于这种类型;
2.心源性休克:由急性心脏射血衰竭引起,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高达80%;
3.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中毒性休克:主要见于严重细菌感染和败血症,死亡率30-80%;
4.过敏性休克:发生于过敏体质的患者。过敏原* * *组织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降低有效循环血量。普通人对药物和某些食物过敏(波洛等)。),尤其是青霉素过敏,严重者几分钟内死亡;
5.神经源性休克;剧烈的疼痛* * *通过神经反射使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突然而短暂的意识丧失,类似晕厥。有时虚脱与休克相似,但外周循环衰竭虚脱发生突然,持续时间短,特别是及时补液后可迅速纠正,主要是在大量失水、失血、出汗时。休克死亡多由肾、心、肺衰竭引起。脊髓损伤后,受伤部位以下的脊髓反射暂时受到抑制或减弱,称为脊髓休克。这可以看作是大脑高级中枢的影响突然消失和脊髓神经细胞功能障碍的结果。
6.创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受到严重暴力打击,重要器官受损,大量出血等引起的。,使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剧烈的疼痛、恐惧等因素。
创伤性休克多见于一些受过严重创伤的患者,如骨折、挤压伤、大手术等。血浆或全血流失到体外,加之受伤部位出血、水肿和渗进间质的液体不能参与循环,可使循环血量大大减少,导致受伤组织逐渐坏死或分解,产生具有血管抑制作用的蛋白质分解产物,如组胺、蛋白酶等,会引起微血管扩张和管壁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使组织更加缺血[2]。
3.3休克的诊断休克的诊断标准[1]:
1.有休克的诱因;
2.意识障碍;
3.脉搏>;100次/分钟还是碰不得;
4.四肢湿冷,再充盈时间> 2秒,皮肤斑驳,粘膜苍白/发绀,每小时尿量
5.收缩压< 90mmHg
6.脉压
7.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低于基础水平> 30%。
凡是符合1,2,3,4中的两个和5,6,7中的一个都可以确诊。
3.4休克的治疗休克的一般治疗包括患者平卧、全身保暖、尽量少动、吸氧、尽可能静脉输液以扩大血容量等。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休克,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休克原因是预防休克的最有效措施。
详见低血容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创伤性休克。
中医休克属于中医学“厥证”、“脱证”、“五阴”、“五阳”的范畴。本病的病因有:出血性、创伤性、脓毒性、心源性、神经源性、放射性等[3]。
4.1诊断点:
①休克前期: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口干、恶心、心悸、紧张、呼吸加快、四肢正常或冰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脉搏强、血压正常或略高[3]。
②休克低血压期: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情感淡漠、口唇发青、四肢冰冷、皮肤湿润或干燥、脉搏微弱、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脉压小、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3]。
③休克晚期:上述表现持续加重,呼吸变得浅表而不规则,收缩压降至50毫米汞柱以下或测不到,脉搏多触不到,心音微弱,无尿,瞳孔逐渐扩大,意识逐渐模糊,呈危重状态[3]。
4.2用针刺治疗休克:首先根据休克原因给予一般抗休克治疗,如输液、纠正酸中毒等。其次,针刺升压,以宿缪、人中、内关为主,少冲、少泽、中冲、涌泉、耳针升压点、呼吸点。一般先用要点。若在1小时内虽有升压反应但半小时无效或收缩压未达到90毫米汞柱,则加1 ~ 2分。中等强度* * *、留针、连续或间歇捻转手法。当收缩压达到90毫米汞柱以上时,捻针间隔会逐渐延长。当收缩压稳定在90毫米汞柱以上3小时,就可以将针头取出。如果加强剂效果不理想或无效,应加用药物等综合治疗。[3]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