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东坡的一个仆人,种水稻,养妻养蚕五十亩。

住在东坡的一个仆人,种水稻,养妻养蚕五十亩。翻译如下:

我住在赤壁西边的东坡,这里开梯田种水稻,有50亩水田。我耕田,妻子养蚕,就这样消磨了岁月。

苏轼一生有三任妻子。

公元1075年的一天,身在密州的苏轼做了一个梦,一觉醒来,便有了千古绝唱的第一首词《江正月二十忆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以为然,刻骨铭心。千里之外一座孤坟,荒凉无处可谈。即使相见不相识,也是满脸尘土,鬓角如霜。

晚上,我突然梦见回家,小轩的窗户正在装扮。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它料断肠年年,月夜上,短松冈。

我妻子死于10年前。虽然我们不能相见,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她的“小轩窗,梳妆”。

一场梦让他回忆起和妻子在一起的岁月。

他的妻子叫王福,是当地进贡学者王芳的女儿。他们结婚的时候,他19岁,她16岁。他们是年轻夫妇,感情很深。王符的性格是“敏而慎,智而谦”,是个知书达礼,通情达理的才女。

苏轼读书写作时,每一个问题,王符总是一一作答。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成熟世故,比苏轼更世故,尤其精准地捕捉到了人的心理变化,与苏轼相得益彰。苏轼是开放透明的,没有任何意图,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人。王福非常了解丈夫诚实坦率的性格,经常提醒他“你离父亲很远,凡事没有人指导,一定要谨慎”。

为了让苏轼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每次有客人来访,王符都在屏风后倾听,然后把自己的建议告诉苏轼。时间久了,苏轼在人际关系上也有了一些进步。这样的妻子是老师,对丈夫的事业有直接的帮助和影响。可惜这样一段以梅绮为榜样,取长补短的好姻缘只维持了11年,27岁的王福就病逝了。

虽然时光在流逝,但那些记忆的碎片和一起度过的时光,却在苏轼的心里刻下了甜蜜的伤痕。他会永远记得她说过她喜欢松树...然后传达她的想法和不舍,让它们永远陪在她身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苏轼用一把土,一瓢水,终于在妻子的坟前种下了苍松。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是王符的表妹王闰之。虽然王闰之与才女毫无瓜葛,但她却是不可多得的贤妻良母。她和苏轼在一起25年,历经磨难,几乎所有失意的时候都陪伴在她身边。苏轼写道:“我住东坡,作歹稻农,有田五十亩,养妻养蚕,聊到死。”王闰之不像王符,不能和苏轼的琴瑟、琴瑟、诗词和谐地演奏,但她是最有效的生活助手。她什么都擅长,甚至可以当兽医。

在黄州,苏轼家赖以为生的50亩地,是一头老水牛耕种的。后来牛得了重病,苏轼伤心绝望。王闰之果断拿青蒿当粥给牛喝,药治好了。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能干的妻子,她把家庭管理得有条不紊,把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条,和邻居相处得和谐愉快,苏轼才能在温暖的环境中腾出双手,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