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医病机

鼻咽癌的发生与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有关,如身体虚弱、七情侵袭、饮食不当、各种不良刺激等。,使体内的肺、脾、肝、肾等脏器发生病变,导致气血凝滞,痰瘀互结,火毒郁结,以致脉络受阻,积成肿块。病理性鼻咽癌多发生于鼻咽顶后壁、咽隐窝等。局部呈结节状或菜花状,表面可形成溃疡。有时病变向黏膜下层浸润发展,但黏膜表面无明显突起。在组织病理学上,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其次是腺癌和未分化癌。

中医诊断

1.外感毒邪,痰热壅肺。

症状:一侧鼻塞,鼻涕浓稠,有血丝,或一耳有饱胀堵塞感,或偏头痛伴头胀口干流涕,或咳黄有痰,舌质红,苔黄,脉滑。鼻咽部可见瘤样病变,粗糙微红,表面有分泌物附着,颈部可触及恶性细胞核。

辨证分析:①辨证:鼻塞、黏涕或流鼻血,一耳有闷塞感,咳痰黄,鼻咽肿瘤发红,分泌物粘连,脉滑是辨证的重点。②发病机理:肺有痰热者,烟酒成瘾或长期受不洁之气刺激,会患肺热,津液经肺火煎熬而成痰,日久痰热骤升而成肿块。耳肿、鼻塞、头痛是痰热闭窍所致;鼻衄或鼻血是痰火损伤鼻咽血管的标志。

2.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症状:头痛剧烈,耳胀或耳鸣耳聋,胸胁胀痛,口苦口干,舌质红或暗红,瘀血有暗紫色斑点,苔白或黄,脉细或涩。鼻咽部肿块呈暗红色,或者血管缠绕,一碰就容易出血,颈部可能有硬块。

辨证分析:①辨证:头痛、耳内肿痛、胸胁胀满、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斑、鼻咽部肿块暗红、脉诊或严谨是辨证要点。②病机:肝气郁结,疏泄异常,肝气郁血,导致气血瘀滞,瘀血于脉,久聚成团,瘀血于脉,或因癌侵脑,故头痛较重;肿块受阻,气机不利,则耳背、耳鸣、耳聋;气血凝滞于脉,脉露,故肿块暗红,血丝缠绕;邪毒沿经络积聚于颈部,故颈部有硬块。

3.脾胃损伤,痰浊积聚

症状:头痛、头重、鼻塞、鼻血、痰多、胸闷、倦怠嗜睡,或心悸、恶心、食欲不振、舌暗沉或淡红、舌胖或有齿痕、苔白或厚、脉滑或细。鼻咽部肿瘤呈淡白色,有分泌物附着,颈部明亮,恶性。

辨证分析:①辨证:头痛剧烈、鼻塞鼻血、痰多胸闷、舌胖或齿痕、鼻咽部肿块淡且附有分泌物是辨证的重点。②病机:饮食不当或经常食用有毒、发霉、腐败的食物,热毒积聚于脾胃;或因肝气郁结,交阻犯脾,肝脾不和,导致脾失运化,痰浊壅盛,火郁痰凝,脉络不通,为癌;痰浊蒙蔽清窍,清阳之气不升,故头重头痛,鼻塞;舌淡、体胖或有齿痕是痰湿的标志。

4.肝胆火盛,热毒困。

症状:头痛剧烈,痰中带血,恶臭,耳鸣耳聋,或复视,咳嗽痰稠,心烦失眠,口干口苦,小便短黄,便秘,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或数细。鼻咽肿块溃烂或呈菜花状,颈部肿块坚硬结实。

辨证分型:①辨证分型:头痛剧烈,鼻出血,恶臭难闻,口干口苦,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鼻咽肿块溃烂,或呈菜花状,而颈部肿块坚硬坚实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气郁结,火久郁结,火毒蕴结,肌膜脉灼,肉腐脉损,故痰鼻血污;火毒上火,犯于脑,伤脑脉,则头难而重;火毒使耳朵失明,可引起耳鸣耳聋;有毒病原体灼伤颅骨静脉,可导致失明和复视;口苦,小便短黄,大使口中有秘结,脉数,是肝胆灼热的症状。

5.肾精亏虚,邪毒滞留

症状:鼻塞鼻血,耳鸣耳聋,头痛头晕,形体消瘦,颧骨红,盗汗或午后潮热,心烦发热,舌红干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鼻咽部肿块颜色偏红,或有血丝缠绕,或有脓液附着,颈部可能有恶性核。

辨证分析:①辨证:鼻塞流鼻血,耳鸣耳聋,头痛头晕,颧骨红,盗汗或午后潮热,心烦发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鼻咽部肿块红是辨证的重点。②病机: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虚,或年老体弱,机体不能适应外界各种刺激,邪毒乘虚而入,日积月累,形成肿块。癌侵体,伤阴耗气,气血渐衰,故形容为瘦:邪毒限于清窍,气血不足,故耳鸣耳聋,头痛眩晕;颧骨红、盗汗、午后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是肾阴虚的症状。

中医辨证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鼻咽癌及颈部淋巴结消失,症状体征消失。鼻咽活检未发现癌细胞。

2.改善:鼻咽癌和颈部淋巴结缩小,症状和体征改善。鼻咽和颈部淋巴结活检仍可发现癌细胞。

3.无效:癌细胞没有缩小,而是继续生长并加速向邻近组织扩散和远处转移,最终死于恶病质。

中医治疗:本病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也要根据具体临床情况灵活治疗,要么先攻后补,要么先补后攻,要么攻补并举。

第一,辩证选择

1.外感毒邪,痰热壅肺。

治疗:清肺利鼻,化痰散结。

处方:金青化痰汤(同治方)。黄芩12g、栀子12g、桔梗12g、麦冬15g、桑白皮15g、贝母12g、知母12g、瓜蒌15g、橙子3g。鼻塞流涕者,可加辛夷、白芷;对于哭血者,应加白茅根、茜草凉血止血。

2.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治疗: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方药:三凉散(证治标准)加减。可加入三棱15g、赤茯苓15g、当归10g、鳖甲15g、枳壳10g、白术10g、木香10g、柴胡、郁金解郁散结;加入桃仁、红花,加强活血化瘀、散结的作用。

3.脾胃损伤,痰浊积聚

治疗:调和脾胃,化痰散结。

处方:清气化痰丸(医学处方审查)。陈皮6g、杏仁12g、枳实12g、黄芩15g、瓜蒌159、茯苓15g、丹南肯15g、半夏15g。若颈部肿块坚硬,可用虻虫、土鳖虫、红花、桃仁、泽兰等。可加破血、化瘀、散结。

4.肝胆火盛,热毒困。

治疗:泻火解毒,化瘀散结。

方药:柴胡清肝汤(药宗金鉴)加减。柴胡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生地15g、防风10g、马钱子12g、黄芩15g、栀子12g。火毒极盛,宜加山豆根、青黛、苦豆子、龙胆草等。解除苦寒的热毒;肿瘤溃烂,有很多腐臭和脓液。鱼腥草、马勃、穿山甲、皂荚等。可加入清热化脓。鼻出血者,可加入白茅根、仙鹤草、茜草。静脉淤滞,口眼?斜视、伸舌不正确、面部麻木等。、干地龙、蝉蜕、蜈蚣、白芍、钩藤等。可加入通络止痉。

5.肾精不足,邪毒滞留。

治疗: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方药:和荣三间丸(药宗金鉴)加减。川芎10g、白芍10g、当归10g、茯苓10g、熟地10g、陈皮6g、香附10g、桔梗10g、白术10g、人参65438。山茱萸、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等。肾阳不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者可加入。对于肾阳不足、四肢冰冷、头晕耳鸣、小便长、夜困的患者,可加入熟附子、肉桂、补骨脂、益智仁。

第二,其他疗法

1.耳根环形注射法:常规消毒耳根,用6号针,环绕两耳根前后,皮下注射无菌生理盐水* * * 10 ~ 20 ml(必须完全封闭)。用于鼻咽癌头痛和颈部剧烈疼痛的患者。

2.小剂量杜冷丁穴位注射法:用青霉素皮试针从神门穴向前下方皮下穿刺,约2 ~ 3 mm,注射0.1 ~ 0.3 ml杜冷丁(含1 ~ 5 mg)。注射结束后,会慢慢将针头抽出,防止药液从针头口流出。用于鼻咽癌头痛、颈部剧烈疼痛的患者。此法镇痛效果和时间与肌注杜冷丁100mg相似,镇痛时间在20小时以上。一般在注射10分钟后出现镇痛作用。

中药

1.鼻咽清净剂:每次20g,每日2次,30天为一疗程。本方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2.鼻炎灵片:每次5片,每日3次。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益气养阴之功效。

3.黄羲丸:每丸3g,每次1粒,每日2次。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化痰散结的功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西医对鼻咽癌的治疗首选放疗。由于鼻咽位置较深,所以选择穿透力强、皮肤体积小、吸收少的高能放射源,如60钴或电子加速器,加速器因其深部剂量高且均匀,是两者中最好的。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疗效。颈部转移淋巴结可用60钴或高能X线照射,电可用深部X线照射。对于晚期鼻咽癌患者或考虑远处转移时,可补充化疗。对于放疗后局部残留病变和放疗无效的局限性颈部肿块,可考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疗效显著,已广泛用于鼻咽癌的治疗,但也可引起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放射性脑和脊髓损伤、局部溃疡、皮炎、腺体破坏、咽干、食欲差、鼻腔结痂等。为了改善症状,提高疗效,中医辨证治疗鼻咽癌已被我国医务工作者广泛采用,并积累了大量经验。中药治疗效果慢,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的效果不如放化疗。优点是可以辅助和加强放化疗的效果,减少副作用,可以长期使用。因此,在放疗的基础上,辅以中医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有利于提高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鼻咽癌有几种方案:

1.放疗时同时使用中药。

2.中医结合放疗,放疗后还会继续中医治疗。

3.患者一般情况较差,或有影响放疗的疾病,如严重的心、肺、肝、血液疾病,可采用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