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颈动脉闭塞颈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功能和处理并发症。
①缺血性卒中后高血压通常不需要急诊,病后收缩压24/48 >: 220mmHg,舒张压>;120mmHg或平均动脉压>:130mmHg可使用降压药,如卡托普利6.25-12.5mg;避免过度低血压,以降低大脑的压力,导致脑缺血加重;高血压(舒张压>;140mmHg)硝普钠可用于0.5-10μ g/kg.min维持血压在170-180/95-100 mmhg;
②意识障碍和呼吸道感染患者应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正常,吸氧,预防肺炎,预防尿路感染和褥疮。
③脑水肿高峰在发病后48-5天。根据临床观察或颅内压检测,可静脉给予20%甘露醇250ml,1次/6-8小时;或呋塞米40mg静脉注射,每日2次;静脉注射50毫升10%白蛋白;脱水剂用量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容易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肾损害、水电治疗紊乱等。
④卧床患者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IU,1/2次/d,预防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⑤发病3天内应进行心电监护,防止致命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等。)和猝死,必要时可给予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
⑥血糖水平应控制在6-9mmol/L,过高或过低都会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如>;10mmol/L要用胰岛素治疗,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⑦及时控制癫痫发作,处理卒中后抑郁或焦虑障碍。
(2)超早期溶栓治疗:恢复梗死区血液灌注,减少神经元损伤,挽救缺血半暗带。
1)静脉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
①尿激酶(UK): 50-1.5万IU,0.9%生理盐水100ml,1小时内静脉滴注;
②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9 mg/kg一次;%的剂量先静脉注射,其余持续静脉输注约60分钟。RT-PA是位于人类8号染色体(8p12)上的丝氨酸蛋白酶,能催化纤溶酶原生成纤溶酶,具有溶解脑血栓形成中所含纤维蛋白凝块的能力。一些临床对照研究认为,症状出现后3小时内静脉注射RT-PA可降低缺血性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其高昂的价格限制了其应用。使用RT-PA后的前24小时内不能再使用抗凝和抗血栓药物。24小时后CT显示无出血,可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使用UK和rt-PA对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必须在有能力诊断卒中和处理出血并发症的医院进行。不建议使用链激酶(SK)静脉溶栓,这可能会导致出血。当每月服药期间出现严重头痛、呕吐和出血突然增加时,应立即停止UK或RT-PA,并进行CT检查。
溶栓适应证:①无昏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②发病3小时内,在MRI指导下可延长至6小时;③年龄≥18岁;④CT显示无低密度病灶,排除颅内出血;⑤患者及家属同意。
绝对禁忌症:①单次发作或迅速好转的脑卒中①TIA及症状较轻者;②病史和体格检查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③两次降压治疗后血压仍> >。185/110Hg;④CT检查发现出血、脑水肿、占位效应、肿瘤和动静脉畸形;⑤患者在14天内有较大接待或外伤,7天内有动脉穿刺,活动性内出血等。⑥卒中前48小时正在使用抗凝剂或肝素;⑦病史包括血液病、出血性质、凝血障碍或使用抗凝药物史(PT & gt15s,APTT & gt;40s,印度卢比& gt1.4,血小板计数>;100/109/L).
溶栓并发症:①梗死继发出血:UK为非选择性纤溶药物,激活血浆中的血栓和纤溶酶原,具有诱发出血的潜在风险。服药后应检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②溶栓还可导致致命的再灌注损伤和脑水肿;③溶栓率和再闭塞率高达10%-20%,机制不明。
2)动脉溶栓治疗——作为脑卒中的紧急治疗,可在DSA直视下进行超选择性介入动脉溶栓。尿激素酶溶栓联合静脉滴注小剂量肝素对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症状持续3-6小时的脑卒中患者可能是有益的。
(3)脑保护疗法:建议使用多种脑保护剂。缺血性瀑布开始前服药,通过降低脑代谢,干预缺血引起的细胞毒性机制,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包括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巴比妥类、维生素E和维生素C、21-氨基甾体等。),以及阿片受体阻滞剂纳洛酮、电压门控钙通道阻滞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滞剂和美离子等。目前,早期(
(4)抗凝治疗:对大部分完全性卒中病例无效,似乎无法影响已经发生的卒中进程。为防止血栓扩张、进行性卒中和溶栓治疗后再闭塞,可短期使用。常用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林。治疗过程中应检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并准备维生素K、硫酸鱼精蛋白等抗抑郁药物,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出血并发症。
(5)除颤治疗: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的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可选药物包括巴曲酶、降纤酶、安珂、蚓激酶等。第一剂巴曲酶是1。BU,然后隔天静脉注射3-4次,安全。
(6)抗血小板治疗: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阿司匹林100-300 mg/d可降低未选择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8小时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推荐使用。但溶栓或抗凝不能同时使用,会增加出血风险。也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如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
(7)有条件的医院应设立卒中单元。苏是由多学科的医生,护士和治疗师参加。经过专业培训,将脑卒中的急救、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融合,使患者得到及时、规范的诊疗,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费用,有利于出院后管理和社区治疗。中、重度脑卒中患者,如大面积脑梗死、小脑梗死、椎基底动脉梗死、不稳定型脑梗死等,应用苏治疗。
(8)脑梗死急性期不应使用或慎用血管扩张药,因为缺血区血管麻痹,过度灌注,可能导致盗血入脑,加重脑水肿。脑细胞营养素脑活素不宜用于中风急性期,可增加缺血缺氧脑细胞耗氧量,加重脑细胞损伤。应在中风亚急性期(2-4周)使用。中药制剂,如银杏叶制剂、川芎嗪、三七、葛根、丹参、水蛭素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应进行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提供有效有力的证据。
(9)手术治疗: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有严重脑水肿、占位效应和脑疝体征的患者,开颅手术是可行的;小脑梗塞患者,使脑干受压,病情恶化,可通过抽吸梗塞小脑组织,后颅窝减压挽救生命。
(10)康复治疗:应早期进行,遵循个体化原则,制定短期和长期治疗方案,分期选择治疗方法并因地制宜,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能和技能训练,以降低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
(11)预防治疗:应尽早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颈动脉狭窄等。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50-100 mg/d和噻氯匹定250mg/d对脑卒中二级预防有积极作用,推荐应用。长期用药应有间歇期,有出血倾向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