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中医中的圣医
金银花是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第一朵花。因花初为白色,两三天后变黄,呈现一片黄白相间的景象,故名金银花。李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此有非常形象的描述:“花的花瓣,开始都是白色的;两三天后颜色变黄。新旧相映,所以叫金银花很香。”也被称为金银花。金银花。金银花。因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如风热感冒、炎症、SARS和禽流感。被誉为“药店里的仙女”、“中药里的青霉素”。
“忍冬”是忍冬最早的药用名称。最早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因其“隆冬不死”的生长特性而得名金银花。金银花。作为药用植物,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用茎叶到用花入药,再到强调以花为主的发展过程。
宋代以前,《本草》记载金银花,以茎、叶或全草入药,并无金银花之名。它的名字最早见于北宋时期的苏神梁芳。书中说:“叶尖圆,茎叶有毛,处处树篱,两片叶相对。春夏两季新叶尖锐,但颜色浅绿柔和,秋冬两季又浓又厚,颜色深而圆。结霜时,叶子卷曲呈紫色,冬天也不会褪色。四月开花,极香,闻几级,初变白,数日变黄。每一朵黄白,所以一朵金银花。”到了南宋时期,“金银花”在《卢伟言本草》中首次成为正式的药名,其云:“陆璐藤性温无毒,可治筋骨疼痛...一朵金银花。”但当时虽有“金银花”之名,但并未提及花入药,临床仍用忍冬的藤茎或全草。“金银花”可以说只是一个描述其植物特征的专用名词。到了明代,藤叶逐渐和花一起使用。清代认为“其花尤奇”,花重于藤。此后,花和藤叶分别入药。《中国药典》(2015版)将“金银花”和“忍冬藤”归为两项。金银花为干燥花蕾或花朵盛开的花,专治清热解毒。金银花。是忍冬的干燥茎和枝。专治通络活络。
宋元时期,金银花多用于外科疮疡,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如仙方活命饮重用金银花,被称为“疮痈圣药,外科第一方”。明代各医家明确指出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作用。清代对金银花的使用,以其疏散风热、凉血解毒之功,既继承了前人的理论,又在某些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到了清代,人们才正式将金银花视为一种茶。《求是本草》中提到:“江南之地,以茶代之。”金银花晒干后泡茶喝,清热解暑,常用于炎热地区或春夏。使药露。金银花露的制作可见于《本草纲目》:“金银露蒸自金银花藤花,蒸花清香,干花则不及,气香甘甜,可开胃、解毒消火,夏月代茶,食小儿无疮毒,尤能祛暑。”瘟疫的预防和控制。温病名医吴鞠通在温病辨证中尤其擅长运用金银花,创造了以金银花为主要成分治疗温病的多个方剂,如著名的银翘散、清营汤等。
金银花除药用外,因其攀援枝藤、花期长、叶形美,被视为韩国首尔的市花。它的花粉丰富,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花叶中含有丰富的苷类和酮类,可代茶消暑解渴。近年来,金银花的功效不断被发现,如牙膏、化妆品、儿童口疮等。金银花也是抗非典中药配方中的主要成分。(崔)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