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福建泉州比厦门好吃?

-风,风景和文字-

半城烟火,半城仙,繁华清新一生。

泉州的美食又甜又香,吃了之后一跃而起。

提起福建,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厦门和鼓浪屿;几秒钟后,他们会想起:哦,福州是省会。他们甚至会说,啊,福建菜很好吃,啊,厦门很好吃...

闽南人听到只会会心一笑。游客只去厦门吃,真正的闽南人都去泉州吃古早。

“古早味”是闽南人特别喜欢用的一个词,用来形容他们向往的味道。

越是在美食江湖中沉浮,越是知道老味道的奥秘。早年食品工业还不发达,烹饪讲究食材和手工,真实纯正。当人们给它贴上“古早味”的标签时,已经是一种含蓄的赞美了。

泉州,闽南文化的核心,是闽南人的圣地。这里的历史非常丰富。这里的美食,历史底蕴深厚,里里外外,古老而生动。

一个城市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品味。

泉州的味道离不开“鲜”字。一碗面糊,可以让泉州人开始新的一天。

面糊乍一看像是细粉条,轻轻一尝就大不一样了。细腻滑嫩,鲜醇可口,煮到软烂的面条,与浓稠的汤汁完美融合,在真正的口中瞬间融化。除了必备的油炸油条,还必须配上几样食材:文蛤、醋肉、鸭血、红烧鸡蛋、红烧大肠、拳头母...最后加一些辣椒和香葱提味。感觉就连迎面而来的海风都是清新的。

这碗面糊既是泉州风味的名片,也是游子们念念不忘的家乡风味。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不能马虎。先用猪骨和海鲜长时间熬制成白汤,再加入略碎的面条,最后用调好的红薯粉浆勾芡,搅拌炖至面条完全软烂,一锅鲜。

这碗家乡风味,既费力又不做作,注定在异乡难求。

和面糊绝配的,除了油条,就是醋肉,泉州油炸食品行业的支柱。用老陈醋和香料腌制瘦猪肉,挂红薯粉,在锅里炒透。吃起来外脆内嫩,淡淡的醋味,让人欲罢不能。它不仅可以作为小吃菜单食用,也可以作为配料。从五星级餐厅到街边小店,都是它的舞台。

醋肉的灵魂是低调的永春老陈醋。自北宋传承千年,配料独特(以糯米、红糯米、芝麻为主),香气特殊,口感独特香甜。它位列四大名醋,却一直静静地待在闽南,低调得令人难以置信;有了它,醋肉会在一堆炸东西中脱颖而出,在闽南一枝独秀。

如果你是甜党,泉州不会让你失望。

“汤圆南裹,元宵北摇”,放之四海而皆准,在泉州却不适用。在这里,北方的客人看到熟悉的竹筛,一定会大吃一惊:都说南方吃汤圆是泉州元宵的天下。

不仅如此,泉州元宵的馅料也很有特色,甜咸两种口味充分融合:将炸好的花生与黑芝麻混合磨碎,再与白糖、葱花、猪油混合制成馅料,最后用细糯米粉卷成。这种元宵被泉州人称为“上元丸”。用北方元宵的外壳,包裹着南方的物产,万物的灵魂。

位于福建和越南的泉州,是一座古老的移民城市,至今传承着许多北方先民的饮食习惯。西晋末年,中原士绅不仅将此地命名为“晋江”以表心意,还保留了摇元宵的习俗,最终在南方独树一帜,令路人惊叹历史与人文的奇妙联系。

除了这个元宵,泉州还有与北方春饼一脉相承的润饼,一样的面筋,一样的轻盈透光,一样的食材,一样的情怀,却多了些海洋的味道。

中原先民以面食祭祖,但福建缺乏小麦,当地人改用糯米制品:

祭祖庙时,一定要放一个象征“发大财”、“儿孙满堂”的饼;结婚典礼上,必须有一只猩红的、喜气洋洋的、甜蜜的红海龟;七夕节,除了七种水果七种花,还有七碗雪白的蜜饯包子...即使是平时,泉州人也爱吃蔬菜包子。听起来像像素包子,就是把面团换成了糯米,把脆嫩的大白菜换成了更脆的萝卜丝,改变了身体,但灵魂不变。

整个闽南地区,语言声音不同但节奏相同,体态多变但非常相似。厦门大排档的沙爹面,漳州的冻笋、香面,潮汕常见的蚝油、粿条、功夫茶,各种风味都可以追根溯源,常常通向它们古老的故乡——泉州。

泉州本身也是中原遗民的后代。就像家里的长子,勤勤恳恳的关心着这个家,却无处诉说自己所背负的历史。他只能尽量保持底色,不能忘本。

毕竟泉州因为寂寞,注定低调。

面对千里之外的祖籍故土,泉州是孤独的,默默地将古老的乡愁化为美食习俗。面对世间的各种滋味,泉州是孤独的,默默守护着自己被山海包围的独特风味。面对天下之乱,泉州更显落寞。它像隐士一样低调,从不张扬。

幸运的是,尽管它孤独,却极其生动。

一片土地,一座城市,味道能留下第一印象。深刻描绘这种印象的是其生动的风格。

面朝大海的泉州,自古商贾云集,如今更是侨乡,有着神奇的包容气质。游览泉州古城,你会发现这里的寺庙和小吃比邻而居,历史和现实相互契合。

比如泉州最正宗的风味甜品——全炸糕,就藏在千年古刹开元寺旁的培巷里。

基础版的全炸饼只需要将面粉、糖、水混合均匀,倒在热铁板上烘烤,让面糊慢慢膨胀,出现蜂窝状孔洞,再撒上红糖、花生、黑芝麻,起锅前对折,热的时候会很软,冷的时候又甜又有弹性,有焦糖味和坚果香。比较高级的,加糖冬瓜,增加一层口感和味道。

从开元寺往南走几步就是泉州天后宫,这里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妈祖信众。逛完之后又热又渴,旁边就是冰正堂,老店四果汤,泉州最有名的夏日甜品。

最早的四果汤,食材真的只有红豆、绿豆、银耳、仙草四种。它是用锉刀锉半碗冰,浇一勺冰糖水制成的。现在形势好了,人们可以尽情地喂四个水果汤了。别忘了加石花膏。它是清新的,冰冷的,Q型的。咽下去的时候,甜和冷相互碰撞,热量就会跑出来。

俗世习俗吃的烟火,宗教场所的熏香,两种不同的风味,在这座城市里紧密交织,齐头并进。它们就像两根绳子,缠绕起一段段历史,最后化作泉州人的一桌茶——蒜枝。

它看起来像一个小点心麻花,但它覆盖了一层白色的糖衣。掰下一小块,脆渣,咬一口,糖霜在口中融化,有一股蒜和葱花的辛辣味,咸中带甜,令人着迷。

街头与宗教、海洋与内陆、生活与历史、异乡与故乡等各种奇妙的融合,在泉州随处可见。

四处走走,你会发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牛排馆。泉州人的牛排不是煎烤过的西式牛排,而是用香料、中草药、南洋咖喱精心炖煮的牛肋排。配不上红酒,没档次,没面子,回家出庙。配上香香的闽南咸饭或酸酸开胃的牛肉汤,又香又饱。

泉州人爱吃牛肉,归功于宋元时期中亚文化的融入。当时,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经海路来到泉州,不仅带来了异国珍宝,也带来了吃牛肉的习俗。久而久之,在不断的文化交融中,牛肉饮食已经生根发芽,牛排、牛肉汤、牛杂汤的“牛肉套餐”已经成为泉州所有河流的象征。

仔细看看这块牛排。这是用中式烹饪的。除了八角、当归、生姜、香叶等传统香料外,还加入了南洋流行的咖喱、沙茶,以及一些中草药。牛肉本身用的是排骨,物美价廉,丰富节俭,还能照顾到不同民族的饮食需求。

来自异乡的饮食习俗最终成为泉州风味的一部分。一千年前,商人们在码头卸下胡椒,如今它已成为面糊不可或缺的调料;三百年前,南洋归来的游客带回沙爹,被泉州人改良成沙茶酱,成为闽南特有的风味。到了现代,海外华人带了巧克力,巧克力燕麦片成了日常早餐,一个鲜鸡蛋都要打...

这就是泉州的神奇之处。它是一个食物之岛,但却光芒万丈。欢迎五湖四海的美食来朝圣。

在这里,元宵节来自陆地,蚵仔煎来自海洋,* * *省一条巷;本地生长的烤肉饺子,沙嗲面从海外引进,扎堆;红年糕来自庙堂,面糊来自胡同里,* * *成一桌;暖身御寒的姜鸭,消暑的四果汤,* * *万岁。

八大菜系中,闽菜最没有存在感。这与福建的地理环境有关,福建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养成了追求原汁原味、吃新鲜食物的习惯。福建人的餐桌从年初到年底都是新鲜的;闽菜因为追求“鲜”,对食材非常重视,但没有复杂的技法,影响力较弱,这就决定了闽菜的地域独立性。

同时,闽菜本身就有明显的壁垒。以福州为代表的闽东,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以客家文化为代表的闽西,“三味鼎立”,导致闽菜难以融合,大家只能各自为美。

这么好吃的城市,你还不赶紧安排一下?

-结束-

文山水水

封图|欧阳鸿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