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培训基地
新利华种植基地
以我市南召县为主体,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开展兰花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力争2003年和2005年分别达到70万公斤和85万公斤,由现在的9万亩和11万亩,年产值由现在的840万元分别达到14万元和17万元。计划在南召县小店、云阳、皇后建立654.38+0.5万亩广玉兰高标准种植示范园,争取纳入国家中药材开发重点基地。以国家实施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工程为契机,以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为技术支撑,组织开展了国家项目“广玉兰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应用研究,重点开展了广玉兰良种繁育技术、广玉兰标准化栽培技术、广玉兰外部特征和内部成分分析、广玉兰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技术研究和进一步优化。
山茱萸种植基地
西峡现有山茱萸面积22万亩,主要分布在太平镇、二郎坪镇、双龙镇、军马河镇、米坪镇、石碣河镇、桑平镇、陈阳坪镇、寨根镇等9个山区镇。年产量保持在1600吨左右。历史上,西峡出产的山茱萸以皮大、色红、肉厚、正宗、有效成分含量高而闻名海内外。1999和2001两次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山茱萸也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其原产地保护品种。西峡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名特优经济林——山茱萸之乡。今年,西峡县山茱萸GAP基地建设通过了国家医药产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现场验收。目前山茱萸正处于采收加工阶段,药农和商人持观望态度。市场稳定,但购销不畅,每公斤收购价在35元左右。西峡县正在申请无公害山茱萸产地认证。
桔梗种植基地
以桐柏县为主体,建立桔梗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力争2003年和2005年优质桔梗基地面积分别达到3万亩和5万亩,产量由现在的654.38+03万公斤分别达到780万公斤和654.38+03万公斤,年产量由现在的654.38+03万元分别达到7800万元和654.38+。以桐柏县月河镇、大河镇、朱庄乡、城郊乡、石平镇、古贤镇为中心区域,相对集中建设5万亩桔梗生产基地,其中每个乡镇按照GAP标准建设3000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重点乡镇每个村建设300亩高效示范区,促进桔梗种植快速发展。2005年,力争将桔梗基地列入国家中药材开发重点基地。加强科研开发,组织开展国家项目子项目“桔梗桐柏和桔梗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研发,争取国家科技发展资金支持,围绕桔梗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桔梗桐柏种植资源保护、净化复壮和桔梗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
栀子种植基地
以唐河为主体,建立我市栀子种植基地。到2003年和2005年,全市优质栀子基地面积由目前的654.38+0.8万亩分别达到4.2万亩和6万亩,产量由目前的90万公斤分别达到380万公斤和600万公斤,年产值由目前的900万元分别达到3800万元和6000万元。以马振甫、齐一等唐河山区城镇为中心区域,全面开展栀子品种选育研究,推广优良品种,普及科学栽培技术;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合作,开展栀子黄色素提取技术的研发,计划于2003年在基地建设年产9吨的色素提取生产线,开发生产栀子饮料和保健品。
麦冬种植基地
麦冬,别名村东、麦冬、麦冬,属百合科麦冬属。是一种肉质根的名贵中药。是养阴生津的重要药材,干燥,缺乏上品。自东汉以来,一直是历代医学的肘后之物。麦冬在古代是野生的,现在主要是家养的。栽培的产品原产于浙江慈溪和四川绵阳。
邓州市位于南阳盆地西南部,属亚热带北缘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5.2℃,无霜期229天,日照2007.2小时。全市耕地240万亩,湍河、赵贺河、延陵河、刁河等河流穿境而过,形成大面积冲积平原,沿河沙质壤土特别适合麦冬生长。所以邓州市从1963引进麦冬。麦冬产量高,肥嫩,色泽黄白,气味芳香,药用成分含量高,疗效确切。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已成为中国的主产区之一,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在全国药材市场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邓麦东。2002年,南阳确定邓州市为麦冬生产基地县。
邓州麦冬的生产自1964年引种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1981年前是初试阶段,只是一般种植。在1979之前,麦冬的市场价格是合理的。4.2元和全县麦冬种植面积也从3亩快速发展到3800亩,亩产从100斤提高到200斤左右。1979后,因为全国麦冬市场饱和,单价降到每公斤2元左右,全县种植面积减少到200多亩。第二阶段是l981年以后。从1981开始,麦冬的市场又开始供不应求了。单价飙升至1985每公斤10元左右,当年种植面积飙升至10390亩。结果市场上又是衣食无忧,单价暴跌到每公斤1986的65438+。近年来,由于市委、市政府对当地名优药材生产的大力支持,加上2003年麦冬价格飙升至每公斤24-26元,全市麦冬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左右,平均亩产350公斤,丰产400公斤。
杜仲种植基地
建立杜仲标准化种植基地。以镇平、内乡为主体。计划到2003年和2005年,实现优质杜仲面积。全市基地由目前的5万亩分别达到20万亩和30万亩,产量由目前的25万公斤分别达到654.38+0万公斤和200万公斤,年产值由目前的500万元分别达到2000万元和4000万元。以镇坪寺山、高俅、二龙等乡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杜仲生产,建立高效示范园区,开展杜仲种植技术研究和技术人员培训,推进“华中l-5”等杜仲新品种区域化、标准化种植,提高杜仲品质和产量,实现规模效益。
半夏种植基地
以唐河县为主体,建立半夏生产基地。计划到2003年和2005年,全市优质半夏基地面积由目前的500亩分别达到3000亩和5000亩,产量由目前的5万公斤分别达到30万公斤和50万公斤,年产值由目前的75万元分别达到600万元和10万元。以唐河源潭乡马沟村为重点,加强半夏的繁育、提纯、复壮和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
天麻种植基地
西峡县有天麻800万孔,主要分布在西平镇、崇阳、定河、五里桥、双龙、二郎坪、太平、军马河、米坪、石碣河、桑平、陈阳、寨根等13个乡镇。年产量保持在12万公斤左右。西峡产天麻经农业部长春参茸检测中心检测,天麻素含量超出法定质量标准5倍以上。目前,西峡县正在申请无公害天麻产地和无公害产品认证。西峡县天麻的市场价格在每公斤40元左右。
黄江种植基地
目前内乡县盾叶薯蓣种植面积1.2万亩,分布在15个镇(城关镇除外)和280个行政村,均为一年生。2003年平均亩产1,210公斤/亩,总产量7.26万吨。
内乡90%以上的盾叶薯蓣都是高含量、高熔点、高产的优质品种。土壤肥力好、中、差分别为每亩80万株、70万株和-60万株;垄作、棚架和配方施肥很少与其他作物间作。
目前全年姜黄价格0.8-1.0元/斤,交易量很少。主要原因是皂素价格下跌导致市场饱和,外界种植的盾叶薯蓣需求锐减。老百姓不愿意卖,观望等待价格上涨。
为加强内乡县黄姜生产基地建设,控制规模,优化布局,稳步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黄姜皂素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为根本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和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强化全程服务,全力推进黄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下一步内乡县将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将一年生黄姜改为二年生商品姜。
2.把提高盾叶薯蓣皂素含量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广专用配方肥、叶面微肥、棚架等高含量种植技术,全力提高皂素含量和商品姜竞争力。
3.逐步筛选建立特色种植区:通过监测对比,选择皂素含量高的优势种植区进行重点扶持,其他区域限制种植。
4、扩大投资,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拉长产业链,同时拓宽销售渠道,建立网络,抵御市场风险。
5.逐步建立盾叶薯蓣GAP生产基地,提高产业质量和管理水平,营造产业竞争环境。
丹参种植基地
方城县位于南阳盆地东北角,处于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桐柏山脉与伏牛山脉、南阳盆地与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分界线上。是南北气团进出南阳盆地的走廊,俗称“一口五界”。全县总人口654.38+0万,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丘陵、丘陵、平地各占三分之一,耕地面积654.38+0.5万亩。中国年平均气温14.5℃,无霜期221,日照2147.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适宜,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的中药材。据调查,全县有中药材380多种,被誉为天然药库。于丹参因其品质优良,疗效显著,成为这座天然药库中的一朵奇葩。经农业部参茸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余丹参完全符合《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的标准,丹参酮IIA含量在0.60%以上,比药典规定高出一倍。1991获得张仲景杯国际博览会“银奖”;2001,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2003年9月通过河南省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基地认证;2003年9月,通过了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无公害仿野生于丹道地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获南阳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
据史料记载,方城丹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方城古称禹州,故名于丹参。早在汉代就被医圣张仲景誉为“丹参之首”。据名医记载,丹参诞生于桐柏山谷,是淮河发源之山。方城,位于桐柏山和伏牛山的交界处,是淮河支流的发源地。早在明清时期,俞丹参就远销广州、上海、武汉及东南亚各国,民间流传着“丹参公,督俞;质量好,疗效好;上海和武汉姚庄;走水路,待在海洋里。
方城县为把豫丹参事业做大做强,于2001把豫丹参作为富民强县的后续支柱产业。决定封山育林12亩,保护野生资源,严格按照中药材GAP标准和《丹参野生仿植技术规范》建立500亩种苗基地,种植丹参3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使丹参产业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道路
在产业发展之初,方城县就把玉丹参深加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华丰中药材有限公司,开发了高、中、低档玉丹参保健茶、生命抗氧化剂等系列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