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矾是什么?

这是一种中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①内痔的治疗

痔核内注射15%或18%明矾对各期内痔、混合痔合并黏膜脱垂均有疗效。且疗程短,副作用小。据数百例观察,痔核在治疗后5 ~ 7天即可脱落,多数在1 ~ 2周愈合。极少数人有全身反应,发热;术后疼痛并不剧烈,约4小时后消失。排便后带血和肛门疼痛常见,但大出血少见;我偶尔小便有困难。适用于痔出血严重、年龄较大或身体难以承受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不怕大便失禁或肛门狭窄;饮食大便不限。术中采用常规消毒和局部麻醉。先用血管钳将痔核基部沿直肠纵轴完全夹住,再将明矾溶液注入痔核,药液量以注射后痔核肿胀为白色或紫黑色为准(药液不得漏入健康组织,以免坏死或剧烈疼痛)。注射结束后,尽可能用血管钳挤压痔核,使其成为膜状萎缩组织,然后送回肛门,按摩并用丁字带固定。也可以塞药。若治疗过程中出现剧烈疼痛、排尿困难、便血、肛门水肿等并发症,可对症处理。这种疗法的缺点是:还不能治疗所有类型的痔疮;伤口较大,虚弱者闭合较慢。禁忌症:内痔处于炎症期;心脏病、肝硬化、恶性肿瘤、妊娠引起的继发性内痔;3.重度高血压、肾脏疾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和急慢性胃肠炎症患者;四种外痔。晚期大量脱垂的内痔不属于禁忌症,但也不是适应症。

②直肠脱垂的治疗

明矾制成10%注射液,在肛门周围注射。治疗18例。随访3个月,所有病例均治愈,无一例发生感染和出血。注射时,针尖刺入距肛门0.5厘米处,深度约3 ~ 4厘米。明矾溶液只有在通过肛门指诊明确确认针尖刺入黏膜下层后才能推入(不要注射到肌肉层,否则会导致肠壁坏死)。肛门上下左右* * *选择四个穴位注射,每个穴位注射药液0.5毫升。注射后几小时内有轻微疼痛,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治疗期间采取半流质饮食,卧床2 ~ 3天。每晚适当服用泻药,防止便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脱垂的直肠周围用10%明矾溶液进行黏膜下点状注射后,有引起直肠溃疡出血的不良反应。原因可能是注射太多,浸润面太大,阻碍了血液循环;两次注射间隔时间过近、注射点过近或反复进针,导致第二次注射后组织坏死;三局部感染引起继发性出血等因素。所以剂量限制在每点0.5毫升;注射点应相距2厘米以上;黏膜下层和肌层之间必须注射药液;两次注射的间隔应大于1周;治疗期间注意休息,饮食,预防感染。

③治疗子宫脱垂。

将10%明矾甘油溶液注入双侧子宫韧带,每侧5ml。也可加入0.25 ~ 1%葡萄糖苷卢卡因1 ml。如果1次后没有好转,可在1 ~ 2周后注射1次,最多3次。注射时照常消毒,选择距宫颈0.5 ~ 1cm处,3点钟、9点钟位置(角度25°)进针,向两侧阴道壁刺入1 ~ 1.5cm(程度以推完药不会引起肿块为准),抽血后慢慢注射。针尖不能上下(避免刺伤膀胱和直肠),也不能向内或向外倾斜(避免因注射过浅而损伤子宫或引起组织坏死)。注射后常出现下腹收缩样肿胀疼痛,腰疼,食欲差,有时低烧。* * *治疗ⅱ、ⅲ度子宫脱垂患者100余例,除5例无效,15例好转外,全部治愈。短期复查,仅4例复发。手术必须严格消毒,正确掌握注射方法,避免不良后果。报告了三起案件。注射后宫颈两侧出现粘膜溃疡、尿潴留、右下腹剧烈疼痛。可能是消毒不严,操作不当造成的。此外,明矾粉也可直接喷洒在脱垂的子宫和穹窿处进行治疗。据20例观察,经3 ~ 6次用药后全部治愈。仅1例ⅲ度复发。处理时一定要注意:首先,喷洒前要用温水或1%明矾水冲洗子宫和阴道穹窿;二是每次用量不要太多,一般2元左右;第三,喷涂要均匀,不能有堆积;四、一般给药1次即可痊愈,未痊愈者可继续服药。痊愈后每隔3-4天喷1次,* * * 2-3次巩固疗效;子宫和阴道穹窿溃疡、炎症和出血,以及月经期、产褥期和孕妇禁用。

④用于控制烧伤创面绿脓杆菌感染。

用0.75%的干明矾悬浮液治疗烧伤。根据254例烧伤(最大面积达92%)的应用观察,证明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面积大、感染明显的21例已浸润培养78次,无1例报告为铜绿假单胞菌生长。8例死于感染引起的败血症,临床及血培养均无1例证实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准备:取枯矾7.5克,冰片2.5克,羧甲基纤维素钠3克(不加,湿敷时最好不加),生理盐水1000毫升。摇匀后装瓶备用。不用再消毒了。使用方法:浅二度烧伤:常规清创后,用浸有药液的单层纱布均匀贴于创面,保持创面干燥通风,避免压迫。要观察伤口,可以在纱布潮湿的地方“开个窗”,把渗出物擦掉,用同样的单块纱布敷上。如果伤口是干的,纱布没有湿,就不更换,第一阶段让它“脱落”愈合。二、深度烧伤:常规清创后,创面敷6 ~ 8层浸有药液的纱布,第三天换药。根据伤口表面和全身情况,决定采用包扎还是暴露疗法。如果采用包扎疗法,可以继续湿敷,有助于去除痂,防止痂下感染。三、感染伤口:充分清除坏死组织和分泌物后,10 ~ 12层浸药水纱布湿敷,每日更换1 ~ 2次。以保持敷料湿润。此外,切痂植皮伤口也可用药液湿敷,或在药液中加入适当的抗生素。实验表明,该药液对烧伤常见细菌如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⑤治疗慢性中耳炎

滴耳液用10%明矾溶液,每天1次。治疗50例,经2 ~ 15次用药,治愈32例,明显好转14例。少数人因为感冒洗澡复发。据初步观察,明矾溶液有清除腐败、促进再生、干燥中耳腔的作用。另外34例用枯矾冰片10: 1混悬液治疗。结果12例用药6 ~ 20次后干。

⑥治疗头癣。

明矾65438+煅烧研磨成细粉0.5公斤,嫩松香3两,猪板油0.5公斤;将松香磨成油,用松木点燃使松香油融化,滴入容器中,冷却,加入枯矾拌匀。敷在患处。隔天拆药敷1次,连续3 ~ 4次治愈。使用时千万不要洗,否则会影响疗效。

⑦治疗睾丸鞘膜积液。

根据明矾溶液可能刺激局部组织,引起无菌性炎症和粘连的假设,采用明矾溶液局部注射治疗睾丸鞘膜积液5例,注射1次后全部治愈。只是注射后第二天局部有轻微红肿,但能自行消失。方法:将明矾100克溶于1%氯化硅溶液100毫升中,过滤,消毒。注射时,按无菌操作,用注射器将鞘内液体抽出,不动针头。取下注射器,然后接上装有明矾溶液的注射器,慢慢注入适量药液。

⑧治疗传染性肝炎。

明矾研成粉末装入胶囊,每次65438±0g,一日三次;或者每天拿1的钱。也可用枣泥850克,加甘油500毫升,捣成糊状,加明矾粉500克,制成丸剂。每天服用9克,孕妇减半。儿童口服5%明矾糖浆,根据年龄减量。所有人都是空腹拍摄的。一般一个疗程10 ~ 30天。初步观察,能迅速改善症状,尽早消除黄疸,迅速恢复肝功能。根据对76例患者的观察,全身症状消退的平均天数为4.9天,黄疸消退的平均天数为65438±02.6天。住院天数为8 ~ 36天,平均65438±09.6天。出院时,除症状、肝肿大、肝功能检查完全消失外,大部分病例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此外,明矾对肝硬化引起的黄疸和梗阻性黄疸也有疗效。服药后除偶尔恶心或便秘外,无其他不良反应。

⑨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

10%明矾溶液每次15 ml,每日四次,1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70例后,近期治愈40例(57.2%),好转8例(11.6%)。其中急性发作型和胃肠功能障碍型疗效较好,但持续性效果较差。少数病例服药后有头晕、恶心、呕吐等反应,一般不严重,在治疗过程中或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⑩肺结核咯血的治疗。

用明矾0.8两,儿茶1两,研末混匀,装入彩瓶中备用。每次0.1 ~ 0.2g(最多0.5 ~ 1g),装入胶囊,每日服3 ~ 4次,大咯血每3小时服1次,连服2 ~ 3天。据70余例观察,半数以上在服药后2天左右停止咯血,多数在1 ~ 10天内止血。对浸润性肺结核患者的止血效果尤为显著;对中、少量咯血有较好疗效;对大咯血疗效差,甚至无效。但是咳嗽血量和疗效时间似乎没有明显的关系。此外,明矾儿茶粉对鼻出血、消化道出血、外伤出血有止血作用。还报道了19例浸润性肺结核采用气管内滴注1%明矾溶液和抗结核药物治疗,特别是对渗出性病灶。

⑾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将枯矾粉500克、鱿鱼骨粉375克、元胡粉125克、蜂蜜200克混合、揉捏,过200目筛,制成“204”胃药片。一般一天服用4次,每次5 ~ 7片,也可以在肚子疼的时候随时服用。3个月为一个疗程(视病情而定)。症状控制后,仍需继续服药,才能使溃疡愈合,小生消失。用于280例溃疡、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炎症。所有患者都有胃痛症状。服药后76.8%完全消失,21.4%明显缓解。总有效率为98.2%。胃痛控制时间最快1天,最慢服药4个月后出现巩固疗效,平均14.4天。根据40例复查结果,龛影消失32例,缩小4例(此类患者服药时间短),治疗后无变化4例。除轻微恶心或便秘外,无其他不良反应。

⑿治疗躁狂性精神病。

取明矾120g,冰糖120g,加水600 ml,煎成200 ml。100 ~ 200ml空腹服用1次。治疗躁狂性精神病3例,分别服用1 ~ 2次后痊愈。所有患者服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呕吐,呕吐物为粘稠液体。2例呕吐后出现水样腹泻。短暂的上吐下泻后会自行停止,之后会呈现困倦状态,安静入睡。其中1名女性患者服药后第二天停止躁狂,语言清晰;两名男性患者躁狂,第二天好转。在支持治疗后,他们在第三天再次服用明矾汤。轻微呕吐后,他们安静地睡着了。醒来后,他们的躁狂消失,语言清晰,行为正常。报告指出:明矾煎剂能通过呕吐和引流达到治愈的目的,因此在治疗前应仔细观察和检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年老体弱、慢性胃肠疾病、心血管疾病、孕妇应忌口。呕吐时,要注意电解质的平衡。

[13]治疗癫痫

明矾磨成粉,早晚各服1次,每次1 ~ 1.5元。一般发病1,2个月的患者服药20天,半年的服药1个月,1年以上的服药1 ~ 3个月。5例经审判处理,均控制了发作。经4个月至3年观察,未见复发。

/view/497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