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丁的功效与作用
苦地丁,罂粟科紫堇属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它生于山沟、溪流及平原、丘陵草地或疏林下。 其根细而长,根棕褐色;茎柔弱,高15~40厘米,基生叶和茎叶互生;叶片轮廓卵形,2~4回羽状全裂;总状花序腋生,花序长1~6厘米;花淡紫色,小花梗长约2毫米;花瓣4枚,花柱细而短,子房上位;蒴果长椭圆形,种子多数,圆肾状,黑色,有光泽,花期5月。它分布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
主要价值
出处:《中药志》
性状:为干燥皱缩全草,长5~10厘米,叶具长柄;叶片3回羽状深裂,裂片狭细。叶腋有淡紫
色小花,或长椭圆形扁平的荚果,表面灰绿色,内含数粒扁圆形、黑色的种子。味苦。
成份:含有10多种生物碱。从其中得到苦地丁甲素、乙素、丙素和丁素(暂名)4种不同的生物碱。另含香豆精类内酯、甾体皂甙、酚性物质、中性树脂和挥发油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性味
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苦辛,寒。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性寒,味苦,小毒。
归经:《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心、脾经。
抗菌
苦地丁注射液在体外对甲型链球菌、肺病炎双球菌、卡地双球菌有抑制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其水提取物(1:80)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能延缓孤儿病毒致细胞病变的作用。用全草制成苦地丁注射剂,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有体外抗菌作用,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试管法);对葡萄球菌(金黄色和白色)、八叠球菌也有作用(琼脂平板打洞法)。
抑制病毒
对副流感仙台病毒亦有抑制作用。亦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1:10苦地丁注射液对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爱柯18、柯萨奇B1、腺病毒Ⅲ型均未见抑制;对4个凝血单位的流感亚甲京科68-1株(1:160)无抑制,而对副流感仙台株有抑制。毒性很小,小鼠用相当于人用量的120倍左右(8毫升/公斤)腹腔注射,未见死亡;用10毫升/公斤则有3/10死亡。
中枢神经系统
苦地丁总生物碱25.50mg/kg皮下注射,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12.5.25.50mg/kg皮下注射,对阈下催眠剂量的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有协同催眠作用;25.35mg/kg皮下注射,本身也有催眠作用;15.30mg/kg皮下注射可对抗去氧麻黄碱对小鼠活动的增加;75mg/kg腹腔注射可减少戊四唑惊厥鼠数,但25.50mg/kg腹腔注射具有易化士的宁的惊厥作用。
抑制心脏
苦地丁注射液对麻醉猫与犬静脉注射,可见暂时性血压下降,半分钟内恢复;用离体蛙心灌注,有抑制心脏的作用。
苦地丁
清热解毒。治温病高热烦躁,流感,传染性肝炎,肾炎,瘰疬,腮腺炎,疔疮及其它化脓性感染。
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淋巴结结核。
②《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消炎解毒。治黄疸肝炎,高热烦躁。
④《岭南采药录》:作泻药及吐药。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外用拔毒消肿。治目赤肿痛,麦粒肿,疗疮肿毒,乳痈,肠炎腹泻,毒蛇咬伤。
⑥苏医《中草药手册》:治一切化脓性感染,毒蛇咬伤,淋巴结核,黄疸,肾炎,膀胱炎,关节肿痛,便血,鼻出血,眼结膜炎,前列腺炎。
⑦《滇南本草》:破血,解痈疽疥癞,九种痔疮,诸疮毒症。
⑧《纲目》: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⑨《本草求原》:凉血,消肿毒。治血热筋痿,敷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