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上火?什么是上火?生气有什么不好?

“上火”是民间说法,又称“热气”,可以从中医理论上解释,属于中医热证范畴。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就会上火。所以所谓“火”描述的是体内热的一些症状,上火也是人体阴阳失调后的内热证。具体症状是眼睛发红,口腔糜烂,小便发黄,牙疼,喉咙痛。“上火”更容易发生在气候干燥、持续湿热的天气。一般认为“火”可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类,临床常见的“上火”类型有“心火”和“肝火”。解决办法是“去火”,即中医清热泻火的方法,可以服用滋阴清热、解毒消肿的药物,也可以用于中医的针灸、拔罐、推拿、按摩。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少吃辣炒等热性食物。

典型表现折叠编辑本段

最常见的是中暑,通常是指在炎热、缺水、闷热的环境中呆太久,然后体温也会升高。这是典型的外感热病。一般来说,内生热比外生热热得多。比如现在的人压力比较大,经常熬夜,吃辣等。,而且内火的因素比以前大了很多。很多人认为生气是小问题。吃点药或者自己调整一下就好了。其实生气在某些情况下是比较轻的,可以自己调节。但也要注意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有心血管等基础疾病的人。

上火的性质折叠编辑本段。

众所周知,无论是口疮、牙龈肿痛、出血、咽痛、体热、便秘、尿黄,这些都是“上火”的症状。但是中医把上火分为实火和虚火,所以要分清上火的性质再吃药。

真火。多因火热邪或辛辣食物的侵袭。此外,还可引起精神过度刺激和脏腑功能失调。实火患者表现为面红目赤、口唇皲裂、口苦口干、口舌糜烂、咽痛、牙龈出血、鼻衄、耳鸣耳聋、疔疮初起、体热烦躁、少尿便秘、血尿便血、舌红苔黄、脉数。治疗应采用苦寒控火、清热解毒、泻实降火的原则和方法。常用药物有三黄片、黄连上清丸、牛黄卫青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虚火。多为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劳损,精气耗尽,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产生内热,进而转化为虚火。根据病机的不同,一般可将虚火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气虚内热)两种。阴虚火旺表现为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烦,烦躁不安,舌红无苔,脉数。治疗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常用药物有六味地黄丸、白质地黄丸、大补阴丸。气虚火盛比较少见,常见症状为全身低热,尤其是年前,畏寒怕风,恶热恶寒,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便溏,脉弱,舌淡苔薄。治疗应以补中、暖胃、清热为原则。建议内科治疗后用汤剂调理,常用中成药以补中益气丸为主。[2]

主分类折叠编辑本段

1.心火:分为虚火和实火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

2.肺火: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痛声音嘶哑,潮热盗汗。

3.胃火:有虚和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咳、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苔黄腻。

4.怒火:我们经常把一些容易激动的人称为“怒”。其实,俗称“肝火”的体质也有以下症状:口干、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睛干涩、睡眠不稳、身体闷热、舌苔厚等。

5.肾火: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耳聋,牙痛,失眠,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火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实火是指阳的实热证。肝、胆、胃肠实火常见。症状包括高烧、头痛、红眼、渴冷饮、烦躁、腹胀和疼痛、便秘、小便黄、舌红有黄干苔或刺、脉搏加快,甚至吐血和流鼻血。治疗应采用苦寒控火、清热解毒、泻实降火的原则和方法。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过度劳损精气衰竭,可导致脏腑虚弱失调,内热内热,进而转化为虚火。

根据病机不同,虚火一般又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两种症状。阴虚火旺多表现为全身潮热,夜间潮热。

盗汗,消瘦,口干咽燥,心烦不安,舌红无苔,脉数。治疗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气虚火盛者表现为身体燥热,尤以午前为甚,畏寒怕风,恶热恶寒,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尿清便稀,脉弱,舌淡苔薄。治疗应以补中益气、补肾壮阳、温中清热为原则。

分析内热的虚实,并据此用药,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些可以去火的食物也可以尝试,但也需要对症。比如吃莲子汤去心火,吃猪肝去肺火,喝绿豆粥去胃火,喝梨水去肝火,吃猪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