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的肾脏疾病的病理特征是什么?
肾邪燥
肾是主水的脏部,肾水欲丰而不亏,宜湿而邪。肾之邪燥是医生治疗肾病一直坚持的一个准则。润肾燥药是指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等润燥药,而不是肉桂、附子、附子等燥湿药。在饮食禁忌方面,一定要注意,食物中的辣椒、生姜虽然味道辛辣,但不适合肾水腻的人食用,因为这些食物不润燥,自然不能起到润燥的作用。
阴虚
《难经》把肾分为两部分,所以有左肾控水,命门(右肾)控火的说法。在生理条件下,这种水火是无形的,而这种无形的水火叫做袁茵和元阳。元阳中医叫少火,有暖心的作用,是生命的一种动力。这种火不能动,会变成能抢肾水的贼邪。因为这种“贼邪”生于肾,是有形之火,中医称之为“相火”。肾火之所以称为“相火”,是因为五脏中心属火,五脏中肾属水。五脏中,水只有一种,火却有“辟火”(心火)和“相火”(肾火)。古人认为要达到水火平衡并不容易,所以把这作为肾阴经常亏虚的原因。因为肾属水,心属火,火属阳,水属阴,所以有的医生有时直接称肾虚为阴虚。基于“一水不能胜二火”的论点,中医认为“火易亢盛,水易不足”。根据肾脏的病理特点,用苦咸药物泻火,可以强肾阴,即以泻药为补药。
精细且易于消费
中医的肾,不仅仅指解剖上的肾,更是指一个藏精的脏腑。五脏损伤,日久,会影响肾藏精的充盈。精是一个东西,“施则生,离则生”,但如果房事过多,射精频繁,也会影响肾精的充盈。所以古人认为,对于人来说,很难做到完美,很容易失去。精气满了,就不会肾虚了。所以《难经》在讨论五损治法时指出:“损肾者,益其精。”关于补精的方法,阴阳学说应该像图像原理上指出的那样:“形虚者,气温也。精气不足,就让它有味道。(注:指出无论是什么形态,什么本质,不足者应以补之法。形不足则温怒。指中气不足引起的体虚,需用温气药物滋养中气,使脾脏健康营养,皮肤形态会逐渐丰满;精气不足者,宜以味补之,即人体精气不足,宜以厚味补之,以逐渐充实精气。浓味是指营养丰富的动植物食品,也指味浓的药物。)《内经》简要指出女性月经不调是一种血管不规则的疾病;男人肾气不足是一种病,是阴精不足。后一种病治疗后,一般要降火益肾水。滋肾水一般用来滋润和滋养药物。降心火就是俗称的“泻南补北”。
火要储存。
肾为水火之脏,火藏于水是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少火,火藏于水。肾水不寒,可蒸精。但下焦阴寒之邪过强,则冷水之气使少火不安,逼阳上而下;或者肾水不足,阴不含阳(注:阴液不足不能养阳。),阳不爱阴,导致阳虚。这两种虚火被前人称为“龙雷之火”。龙雷之火的上游是一种病理状态,因为肾火只适合聚藏,不适合去越南。
久病之伤,穷必达肾。
如果久治不愈,对身体的损害最终肯定会涉及到肾脏,造成肾脏的阴阳气血精气不足。这是中医从长期临床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久病不愈,穷必达肾”是这段经验的总结,对以后的临床实践一直起着指导作用。
“和肾”指的是肾损伤,即肾虚。现代中医在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时,特别是当出现一些肾虚的征兆时,如腰膝酸软、耳鸣头晕、小便长等,往往加入一些补肾药物或主要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段,既是辨证论治的结合,也体现了中医治疗学特别注重加强自我调节和自控能力的特点。实践证明,这一特点也是中医治疗学的特长,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和一些难以治愈的慢性病,确实有自己独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