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体验,邓铁涛
1932 -1937就读于广东中医学院。
1962、1979两次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名老中医”称号。
1990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导师”。
2003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5年6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药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首席科学家。
2006年2月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5438年6月+2008年10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治未病”顾问。
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
毕业于广东中医学院。历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主任、副校长,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整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第三届理事会名誉理事,广东省卫生厅药物审评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教授, 辽宁中医学院名誉教授,广东省第四、五届CPPCC委员。 1989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列入世界名人录。1990入选国家级导师,传承我国中医专家学术经验。1993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特等奖。
邓铁涛教授擅长治疗心脏病,并成功开发了冠心丸、乌灵止痛散等中成药。临床上擅长内科杂病的诊治。擅长运用中医脾胃学说治疗重症肌无力、萎缩性胃炎、肝炎、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硬皮病、风湿性心脏病、红斑狼疮等西医多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主编著作,并撰写了8部名著,发表了80多篇论文。专著包括《教义讨论与临床证据》、《修养集》和《邓铁涛医学故事集》。主编《新版中医》、《中医大辞典》、《中医实用内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实用诊断学》等。1986开始主持国家七五重点项目——重症肌无力临床实验研究课题,1990通过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50多年来,他认真研究中医理论,极力主张“伤寒”、“温病”统一治疗。强调辩证方法在诊断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医诊断学的内涵建设提出新的看法。良好的消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管理。致力于中医药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他的作品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邓铁涛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父亲叫孟珏,做了一辈子医生。年幼的孩子受到熏陶,目睹中医能救大众于水火,所以有志于继承父业,走中医之路。1932年9月,邓铁涛考入广东中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学习期间,我会服从父亲的命令;“早期临床,跟随名师”,先后跟随陈、郭耀清、谢庚平等名师实习,各有专长。在1937年8月,邓铁涛完成了他的学业。经过五年的学习,他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深感中医博大精深。他决心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生。
1938年,日本侵略者轰炸广州,邓铁涛在香港避难。他和四个同学在文薇东街南北中药店的旧址上合办了华南新中医学校(夜校),坐堂在九龙芝兰堂药房治病。在救亡运动和进步文化的熏陶下,他读了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 * *资本主义概论的书,还学习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鲁迅全集。在此期间,他深切感受到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他学习中医有很大的帮助。这竟然成了他日后探索中医宝库的一把钥匙。日军占领香港后,邓铁涛回到广州,往返于广州和武汉之间,以行医为生。
1949 10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广州,次年赴广东中医学院工作。建国之初,中医从死亡中醒来,却未能迅速恢复。从65438年到0956年,邓铁涛得以参加建国初期成立的四所中医学院之一的广州中医学院的工作,他的学识和抱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文革”期间,虽然受到重创,但他从未放弃学习中医。中国生产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部先后召开了衡阳会议、石家庄会议和Xi安会议,中医药形势逐步好转。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宪法规定,在发展现代医学的同时,发展传统医学。特别是1986年2月2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成为中医史上的里程碑。邓铁涛很高兴中医事业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更鼓励他投身于振兴中医事业的工作。
建国以来,邓铁涛在中医教学、医疗、科研等领域相继取得成就,深受人民信赖。曾任广东中医学院、广东中医学院教务处主任,广州中医学院教务处副主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他还担任了第四届和第五届广东省政协委员。现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史学社理事兼中医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科委顾问,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分会医史学社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论文著述及获奖项目主要有:《理论探讨与临床证据》获省级出版成果三等奖。《新编中医》、《新编中医大纲》、《简明中医大辞典》、《中医基础理论》获得省科学大会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研制成功的中成药“乌灵止痛散”获市级科技成果四等奖。邓铁涛常说:“个人学习的真正开始是在解放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