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肺结核吃药一年多没有效果?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传染病。

疾病原理

结核分枝杆菌是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在1882年发现的。显微镜下,结核分枝杆菌呈细长、略弯曲或直形,大小为(0.3~0.6微米)×(1 ~ 4 μm)。单分散,V形,Y形,或绳状,短链状排列。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专性需氧细菌,生长非常缓慢。在固体培养基上,结核分枝杆菌的传代时间为18~20h,培养时间需要8天以上至8周。在大多数媒体上,菌落是粗糙的。具有耐酸、耐酸性酒精脱色的特性,故又称抗酸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实际上包括人型、牛型、鼠型和非洲型,是结核分枝杆菌的一个复杂类群,其中人型、牛型和非洲型为致病菌。

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与许多细菌不同,结核分枝杆菌没有内毒素、外毒素、能阻止吞噬作用的荚膜以及与致病性相关的胞外侵袭酶。其毒力基础不是很清楚,可能与其细菌的组成有关。其他脂质如硫脂质也与结核的毒力有关,它不仅增加索状因子的毒性,而且抑制溶酶体和吞噬细胞的融合,促进结核在巨噬细胞中的生长和繁殖。磷脂可以刺激单核细胞、上皮样细胞的增殖和Langans中巨细胞的形成。蜡D是分枝菌酸阿拉伯木聚糖和粘蛋白的复合物,具有佐剂活性,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在结核性干酪病变的液化、坏死、溶解和空洞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除上述脂质成分外,多糖是结核杆菌细胞内的重要成分,只有与其他物质共同存在时,才能发挥其对机体的生物活性作用。多糖是结核分枝杆菌完全抗原的重要成分,具有佐剂活性,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对机体的趋化反应。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菌蛋白以结合的形式存在于细菌细胞中,是一种完全抗原,参与机体对结核菌素的反应。

病变

人体免疫和过敏,结核侵袭的数量和毒力与结核病灶的性质和范围,以及从一种病理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病理类型的可能性和速度密切相关。

(1)渗出性病变:表现为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早期渗出病灶内有中性粒细胞,逐渐被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取代。巨噬细胞中可见对结核的吞噬作用。渗出性病变通常出现在结核炎症早期或病变加重时,也可见于浆液性结核。当病情好转时,渗出性病变可完全消散吸收。

(2)增生性病变:开始时可有短暂的渗出期。当巨噬细胞吞噬消化结核时,细菌的磷脂成分使巨噬细胞变大变平,类似于上皮细胞,称为“上皮样细胞”。上皮细胞具有吞噬作用,细胞质中含有大量酯酶,能溶解和消化结核。上皮样细胞是增生性病变的主要成分,在结核病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上皮样细胞聚集在一起,中央可出现Langans巨细胞。上皮样细胞、Langans巨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形成典型的上皮样肉芽肿结节,这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这种结节形成的过程就是巨噬细胞对结核的吞噬和杀伤过程,从而使病灶定位,防止细菌扩散。在上皮样肉芽肿结节形成过程中,大部分结核菌已被消灭,抗酸染色时结节内找不到结核菌。基于增生的病变大多发生在细菌计数少且CMI占优势的时候。

(3)干酪样坏死:常发生在渗出或增生性病变的基础上。如果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量过多,过敏反应强烈,渗出性病变中的结核杆菌在打败巨噬细胞后会继续繁殖,使细胞浑浊肿胀后,发生脂肪变性、溶解、碎裂,直至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死亡后释放蛋白水解酶,使组织溶解坏死,形成凝固性坏死。因含有大量脂质,病变呈黄灰色,疏松易碎,形似奶酪,故命名为干酪样坏死。显微镜检查显示一块凝固的、红色的、无结构的坏死组织。在坚硬不液化的干酪坏死物中,结核杆菌因缺氧,细菌解体后释放出脂肪酸,抑制了结核杆菌的生长,不易被发现。奶酪坏死在一定条件下也可液化,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中性粒细胞分解或过敏反应产生的蛋白水解酶有关。奶酪液化后,坏死物质沿支气管排出或扩散到其他肺部,导致支气管播散。原来的奶酪病灶演变成空洞,大量结核菌生长繁殖,成为结核病的传染源。

以上三种疾病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肺部病变中,但通常是其中一种占优势。如渗出性和增生性病变中心,可出现少量干酪样坏死;然而,恶化的病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渗出和上皮样肉芽肿结节的形成

再加上各种影响因素,需要在用药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