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感冒咽喉红肿的中药配方
-治风寒感冒,老少皆宜。
风寒感冒常见症状:怕冷、头身疼痛、鼻塞重、打喷嚏、流鼻涕、喉咙痒、咳嗽、痰白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赵岩介绍,荆防败毒散出自明代张《取经方》卷八。由人参百度粉去掉人参、生姜、薄荷,加入荆芥、防风而成。具有解表、宣肺散寒的功效。因其性质温和,适应证广,适合老人小孩,是本方的一大优势。
对外感风寒湿邪,如感冒渴求、预防不当、吹空调后感冒、咽喉肿痛、头晕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时候喝点精防败毒粉,休息一下,很快就会恢复的。在新冠肺炎病患者的治疗中,荆防败毒散表现良好,退热效果很好。
此外,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等药物都有很好的止痛作用,所以内服荆防败毒散也有助于缓解牙痛。如果觉得煎服麻烦,可以选择其对应的中成药,即方静颗粒,可以用热水冲服。需要补充的是,精防败毒散在外科领域比较有名,常用于治疗疮、疮、痒、湿疹等疾病。当然,也需要对症下药。
银翘散桑菊饮
-风热感冒很适合。
风热感冒常见症状:发热、咽干口渴、咽痛咳嗽、痰黏或黄痰、鼻塞、鼻黄;舌尖是红色的。
北京中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宇光表示,感冒是一种常见病,但要小心纠正。风热感冒不宜发汗治疗,否则可能加重咽痛、头痛、口干、痰黄等症状。治疗风热感冒,选药的关键词是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经典方剂为银翘散,出自清代吴鞠通《伤寒论》。它由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桔梗、牛蒡、甘草、淡竹叶和芦根组成,特别适用于咽痛症状明显的患者。
此外,桑菊饮还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同样出自《伤寒论》。它由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和芦根组成。具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功效,能有效改善患者咳嗽、头痛、鼻黄等症状。还可以选择桑菊饮品中的两种君药,以代茶的方式预防风热感冒,即霜桑叶3g,菊花3g,用200 ml开水冲泡。如果不能适应桑叶茶的口感,也可以用金银花代替。
玉屏风散
——预防气虚感冒。
气虚寒常见症状:恶寒、发热、鼻塞或流涕、乏力、自汗、咳嗽无力、痰白、疲乏无力,或易感冒。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钱惠南表示,气虚的人往往容易疲劳、懒惰,容易反复感冒,或者反复出现过敏性鼻炎。一般因为气虚不能护体表,可以用生黄芪、生白术、防风来增加抗病力,这也是玉屏散的一个成分。
生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可与防风配伍祛风解表,益气不留邪,祛邪不伤正,还可改善气虚引起的白天多汗症状。将生黄芪、白术和防风按2∶2∶1的剂量比用沸水冲泡10-15分钟。
需要提醒的是,玉屏风散不适合阴虚内热者下午和晚上出现咽干、咽痛、手脚发热、入睡后出汗多等症状。另外,这个方子对预防感冒有效,但对治疗感冒无效。如果已经感冒了,治疗感冒就没效果了。
麻黄附子细辛汤
-调理阳虚寒
阳虚寒常见症状:恶寒,轻度发热,头痛无汗,乏力嗜睡,声音低沉,四肢不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霍泽军介绍,麻黄、附子、细辛组成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具有助阳解表的功效。
身体阳虚的人不耐寒,经常怕冷,精神疲劳。他们喜欢躺着休息,容易反复感冒。但体内的阳气较弱,不能强迫自己出汗出来。这时候就需要麻黄附子细辛汤来壮阳,逼寒出。麻黄助表发汗,附子温里通络,细辛解表太阳之表证。三味药合在一起,散寒于体,散阳于固。
如果其他疾病有“内阳不足,外感风寒”的情况,也可以考虑用本方治疗,如过敏性鼻炎、寒性哮喘、外感风寒引起的关节痛等。
克拉汤
-最有症状的阴虚咳嗽。
阴虚咳嗽常见症状:头痛、体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汗出不畅,或盗汗、咽干口燥、干咳少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医师吴生贤说,阴虚的人在感冒咳嗽时,往往咳痰少,咽喉口干。他们也可能会大便干燥,感到心烦意乱,手脚发热。晚上把他们的手和脚放在被子外面更舒服,晚上容易出汗,舌红,很少或没有皮毛。如果反复感冒消耗肺阴,可能会导致阴虚咳嗽,稍受刺激就会咳嗽,而且长期不会好转。
如果是阴虚感冒,特别是阴虚咳嗽时,可以用克拉汤加减,克拉汤来源于重订流行的《伤寒论》,由克拉(玉竹)、白薇、葱白、薄荷、豆豉、桔梗、炙甘草、大枣组成,具有滋阴解表的功效。颗粒能滋阴清热,是加减颗粒汤的君药。能清热而不伤阴,适用于阴虚热盛者。薄荷散风热,清咽利喉,可清热利咽。它是处方中的另一种君药。葱白淡豆豉能解表祛邪,并辅助薄荷祛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