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泰的工作经历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 * *和国家急需发展。在鲁志军等人的积极倡导下,针灸疗法在延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保障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新一届中央政府对中医乃至针灸疗法持积极支持态度。1949北京和平解放后,华北卫生学校迁至北京。王学泰帮助朱利安建立了第一个中央直属的中医研究所——针灸疗法实验室,它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之所以命名为“实验室”,与当时王学泰和朱利安都主张“以现代西方医学理论,特别是神经病学理论作为针灸的理论基础”的学术观点是分不开的。然而,当王学泰接触到许多著名的针灸师,并花费更多的精力研究古今针灸文献,阅读了许多中医经典时,他的学术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西医为基础转变为以中医为基础,这成为他日后学术思想升华的契机。
20世纪70年代末,历时10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使中国进入了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虽然针灸疗法因其特殊性在“文革”中被大力提倡,但其使用的无序和泛化显然为今天的发展留下了隐患。1979年,王学泰亲自组建了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通称全国针灸学会),并被推选为副主任兼秘书长,鲁志军任主席。为了使针灸学科更加发展,他在1985年试图将针灸专业委员会升格为国家一级学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针灸学会”。王学泰当选为副会长并主持日常工作。从目前针灸已经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大潮来看,这一独创的一步具有战略意义。
在中医发展史上,正式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约公元443年),针灸在唐代(约公元618年)与其他医学科学分开教授。现代针灸教育发展的源头来自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针灸高级教师培训班”。该班主要由朱利安和王学泰承担,由来自全国各地医学院校的以讲师或主治医生为主的医学教学人员参加,培养了大批针灸临床和教学人员。完成学业后,他们大多在各自的医学院校开展针灸教学,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或教授。比如黑龙江中医学院的张进教授,北京医学院的谢柱凡教授。这次培训班为针灸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各中医院校相继成立了针灸科或针灸推拿科。感觉邻国日本已经有了针灸大学,而中国作为针灸的发源地,却没有正规的针灸专业高等教育机构,王学泰在鲁志军主席的支持下,联合一些针灸领域的知名专家,呼吁成立针灸学院。几经周折,这一举措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和支持。1984年春,北京针灸学院筹备办公室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王学泰负责筹备办公室。为了建立针灸学院,他亲自起草各种文件,协调各种关系,倾注了大量心血。1986北京针灸学院正式成立,并于当年夏天招收第一届针灸专业本科生,学制五年。后更名为北京针灸骨科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所针灸高等教育本科院校,是中国现代针灸教育史上重要的一页。
创办一本针灸杂志是现代针灸学者的共同愿望。从1933到1937,程丹安创办的《针灸》杂志共出版了36期。从1944到1947,杨一亚和马纪兴* * *创办的《中国针灸》杂志出版了四期;解放后有《中南针灸》《现代针灸》等杂志,可惜寿命不长。从1965到1966,中国中医研究院还出版了《针灸》杂志,借用了《中医杂志》的编辑权和版号,但只出了三期就因为“文革”夭折了。20世纪70年代末,在已故中国中医研究院前院长、中国针灸学会首任会长鲁志军的大力支持下,王学泰开始努力创办高水平的针灸杂志。他亲自制定了“注重提高,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的办刊宗旨,确定办刊宗旨既要反映我国针灸学术水平,又要满足我国医学工作者学习提高的需要,提出办刊原则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 他精心规划了编辑团队的配备,明确了挂靠单位与领导的关系、稿件来源、发行周期,甚至版面形式、刊物名称、各部分内容比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研究后确定的。名为《中国针灸》的杂志,既显示了其地位,又涵盖了整个学科,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办刊宗旨和目标,《中国针灸》25年来一直受到针灸界同仁的欢迎和关怀,成为反映我国针灸临床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学术窗口。
在现代针灸发展史上,最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成立。针灸从6世纪就已经走出国门,但只有到了近代,我们才能梦想着联合世界各地的针灸医学工作者来研究和发展针灸。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国际针灸组织,其中有法国针灸师r·德拉发起的国际针灸协会,奥地利教授JohannesBischko发起的国际针灸及相关技术医学协会,法国针灸师阮发起的世界针灸医生和针灸学会科学联盟等。国际针灸协会从1965到1985共召开了八届世界针灸大会,中国仅派代表出席了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会议。在当时国际针灸发展的大潮中,中国并没有站在应有的位置上,这与她作为针灸发源地的地位并不相称。事实上,大多数国际针灸专家也认为,如果中国能够参与进来,必将对针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965第一届世界针灸大会在中国召开时,座位的预定和报道时间就说明了这一点。出于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王学泰以1984至1987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筹委会秘书长的身份主持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成立。他广泛接触各国针灸界知名人士,起草各种文件。其间,为了确保学会的领导权掌握在中国手中,同时维护国际针灸界的团结,经过多次艰难的谈判和协调,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京宣布成立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FAS)。自成立以来,已加入55个针灸学术组织,覆盖65,438+0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员近40,000人。在紧接着召开的世界针联首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名针灸学者参会,超过了历届国际针灸学术会议。在成立大会上,中国针灸学会会长胡当选为针灸学会首任会长,当选为首任秘书长。1990年,在法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学术大会上,王学泰因其在国际针灸界的声望,以绝对票数当选为第二届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世界针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学术组织,在当时中国所有自然科学学科中独树一帜。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针灸的先进水平和领先地位在国际针灸领域得到了充分肯定,将中国针灸的发展在80年代推向了一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