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什么时候喝最好,治疗胃病?
及时服药,维持体内一定的药物浓度,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是合理使用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用量大,灵活多变。如何掌握各种具体药方的服用时间和次数,要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患者的要求以及人的饮食起居规律来确定。
原则的例子
1.大多数中药每天服用2-3次。比如第一次煎药和第二次煎药合在一起,分两次服用。这种专利药一天吃三次,等等。但为了避免食物的影响,通常以空腹或半空腹服用为宜。生脉散、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补益类药物宜在饭前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饭前服用抗酸止痛的吴蓓粉和魏兵粉,可以直接中和胃酸,保护胃粘膜;一些恶心的祛痰药,如桔梗、远志、紫菀等。,含有植物皂甙,必须饭前服用,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增加支气管分泌,显示祛痰作用。
2.健胃消食药,如健脾丸、保和丸、香砂济世丸、神曲等。能在饭后与食物充分接触,起到促进消化、化解积食、消除胀气的作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黄连素片、黄连甘阳丸等,宜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脘不适。
3.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调整服药的时间和次数。如治疗心绞痛的苏冰滴丸和冠心苏合丸,除早晚各1次外,心绞痛发作时可随时服用1次。泻药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宜分2 ~ 3次服用,先服后服,无大便时再继续服用;银翘散可以一日两次,一日四次,在患者高烧开始时两小时内1次。
4、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掌握用药。如睡前服用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有助于安神助眠;应及时服用回逆汤、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等急救药物。石枣汤等驱虫药早晨空腹服用,可避免夜间频繁起床小便的困扰。
5、根据患者的具体生理状况和体质特点用药。若用补肾固冲丸治疗习惯性流产,孕前2个月每日3次,孕后用泰山盘石保胎。为了适应孕妇的生理特点,避免对胎儿的过度伤害,应每隔3 ~ 5天服用一次,连续服用3 ~ 4个月。
2.特定用药时间
吃药的时间取决于病情和不同的处方。一般规则是:
1进补,早餐前30 ~ 60分钟及晚上睡前30分钟左右,空腹一次,以利于吸收。
治疗慢性病的中成药(各种膏、丸、散、片、丸、露、药酒、冲剂)必须定时服用,以保持体内相对稳定的药物浓度。
治疗胃肠疾病的药物应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刺激。
4镇静剂和驱虫药应在睡前30分钟空腹服用。
5治疗感冒和伤风的辛温散寒药要趁热服用。服用后,上床躺下,盖好被子,以微微出汗覆盖全身为宜(千万不要像下雨一样捂汗)。
治疗疟疾的药物应在常规发病前2小时服用,有利于杀灭疟原虫,控制疟疾症状的发作。
7急性病危急时,随时服用,使之有力猛烈。
8特殊药物应遵医嘱在特定时间服用。例如,如果纪明粉要求在黎明前空腹服用,效果最好。
对于非特殊疾病,用药时间一般安排在饭后两小时。
10药酒每日可服3 ~ 4次。至于喝多少,可以根据个人感觉拿。不要喝醉,否则呕吐会伤元气,得不偿失。
11滋补健胃药物宜在饭前服用,可增加药物的吸收率。
12刺激性、刺激性药物宜饭后服用,可防止对胃黏膜的刺激,使其慢慢吸收。
13女性应在月经前几天开始服用月经药物。
14胸膈以上疾病患者宜饭后服用,胸膈以下疾病患者宜饭前服用。
注意吃药
1在上半身,宜慢而勤服药;下半身有病的要一次服完;如果是呕吐的患者或婴儿,宜分几次服用(小口)。
外感风寒证用的辛、温、表药宜趁热服用,高热、口渴、冷饮者用的退热药宜稍凉后服用。
对于有特殊情况的病人,应该给予特殊治疗。比如热证反为真热证、假寒证,感冒药必须热服;寒证代替燥热寒假热证需要热药和防寒服。
4抢救药物中毒时,宜带防寒服。
四剂中成药
中成药一般用开水冲服,但为了提高疗效,有很多服用方法:
1送酒服务。凡是治疗气血虚弱、体虚风寒、气滞血瘀、风湿痹症、中风、手足偏瘫、行走困难等疾病的中成药都比较好。
2姜汤送来了。也就是用姜汤服药。凡治风寒表证、肺寒、脾胃虚寒、呃逆等证者,可用姜汤送服。
3用淡盐水送衣服。所有治疗肾虚、肾虚、下焦病的中药,都要用淡盐水冲服。
4米的汤送到了。凡是能补气健脾、润肠利胆、止渴利尿的中成药,都可以用米汤冲服。贝壳等矿物质很难消化,最好喝粥,减少肠胃刺激。
按照上述方法和时间服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比如夜幕降临后,人体的阳气被收集,心神进入屋内。此时如果服用补阳或发汗的药物,必然会扰乱人体的生物节律,产生各种不良影响。养阴沉降药,如果在早晨或午前服用,也会有抑制阳气上升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