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大场镇的农业经济

全乡居民主要以粮食、烤烟、中药材、畜牧水产、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为主。

2007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6543.8+0.35亿元,比上年增长7654.38+0.4%,财政收入463.46万元(其中本级358.46万元,比上年的3654.38+0.58.2万元增加4.264亿元,增长654.38+0.3%)。农民人均纯收入2480元,比上年增加100元。全镇各类存款余额2586万元,人均收入1115元,同比增长2613%。2007年,全镇烤烟种植面积1.1.000亩,烤烟产量258.4万斤,实现产值1.35065万元,实现财政收入291.74万元,烤烟烟农平均收入超过9400元。完成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亩。

种植药材的农户有3100人;总产量达到2600吨,产值2800万元。中药材外调1680多吨,其中太子参产量达到1000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

水稻种植面积1,000亩,玉米种植面积8500亩,油菜种植面积7032亩,马铃薯种植面积1,430亩,产量分别为4000吨、3400吨、703吨和251.6吨,粮食作物产值1.9以上全镇大牲畜8048头,生猪15742头,家禽46351头,畜牧业产值达1740多万元。全镇发展优质葡萄、金秋梨、西瓜1.5万亩,果业产值达300多万元;五大基地的稳步推进,为全镇经济快速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牛大场镇海拔在1.200m以上,土壤呈弱碱性,富含腐殖质,使牛大场镇拥有丰富的珍贵中药材资源。80年代平均每年收购野生天麻、何首乌、芦笋、五倍子等20多种中药材65438+万公斤。

1992年冬,牛大昌从湖南廉桥引进太子参、元胡、白术等生产周期短的药材,种植100亩,拉开了牛大昌人工培育中药材的序幕。之后种植的品种和规模逐渐扩大,品种发展到10多种,一些大型药品生产企业成为市场媒介的主体。1998种植面积达4082亩,主要种植品种为太子参、白术、元胡、射干、生地。根据产量测算,大紫参亩产65438±0.43公斤,元胡95公斤,白术206公斤,射干286公斤,药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99后,全镇中药材种植实现了多元化、科学化管理、标准化、规模化,建立了信息机构、加工企业、药材市场。中药材生产已进入产业化轨道,成为新的支柱产业。1999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鲜药总产量达到3240吨,其中太子参1800吨。2000年种植面积发展到31,000亩,至今保持稳定。牛大场镇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找到了一条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好路子。经济效益明显。1997,400户种植药材,面积仅1000亩,收入300万元,户均收入7500元。2000年药材2万种,面积3万亩,产值2000多万元,税收654.38+0.5万元。种植大户的经济效益更明显。三元药材公司经理张代金于1998年冬季种植太子参、射干、玉竹、白术等300亩,产值654.38多万元,利润50多万元,向国家纳税3.5万元。著名药材生产者阮道宣在199种植药材300亩,经济林150亩,建成牛大场镇中药材种苗场。当年药材收入达80万,利润40万。耕作制度得到了改善。在中药材产业的带动下,改变了单一的粮食结构,出现了药材与玉米、药材与经济林木、药材与烤烟的套种模式,有效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它促进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2000年,药材生产扩大到8个乡镇、80多个村、2万多户,种植面积达3万亩。随着规模的扩大,该县引进了湖南邵东的投资者,在牛大场镇建设了一个市场和一个中药材基地。一期工程投资300万元建设78个门面,目前已投入使用。引进福建投资者在牛大厂镇建立中药材加工厂。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宾馆、饭店、交通等服务业的发展,来施秉参观、投资、买药的客商络绎不绝。牛大场镇中药材生产已初具规模。每年八月,牛大场镇商贾云集,产品销往除西北以外的各省区。牛大场镇成了中药材集散地。县委、县政府决定把中药材生产作为烤烟之后的支柱产业。计划到2005年,全县种植5万亩,带动周边县种植5万亩,大力引进和开发中药材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