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中医——给对中医感兴趣并有兴趣深入掌握的人...

很多人受益于中医,多年的病终于好了,于是对中医产生了兴趣,想多了解一些。于是他问了我很多问题,比如中医难学吗?如何学好中医?我应该从哪里开始?先看什么书等等。我尽量回答的慢一点,但是有时候我会怀疑我提供的简单的中医书籍是否真的符合别人的需求。那些真的是中医的书吗?如果别人听我的,看这些书,会不会得不到真正的效果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想了很久,觉得有必要认真的写点东西,系统的说说怎么学中医。也是对问我问题的人的全面回答。

近年来,社会上有不少人主张取缔中医,让人对中医的未来感到很多担忧和无奈。中医怎么了?在中国和周边几个国家流传了2000多年的传统中医,在现代是如何变得越来越不适应的?中医理论本身有缺陷吗?还是学中医的人学的不是真正的中医?中医真的不能治病吗?中医有存在的必要吗?这样的问题,我觉得也困扰了社会上很多人。

众所周知,中医是一种古老的自然医学。是中国古代人长期观察自然变化规律总结出来的关于自然的知识。中医的特点是传统自然,没有经过现代科学的雕琢,所以有一种朴素的气息。而且它是一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与中国其他传统知识如算术、天文、地理、占星、预测等紧密交织在一起。中医的理论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完全相同,所以中医注定有其哲学和医学的属性,是一种夹杂着古代朴素哲学理论的医学。所以中医既是哲学也是医学。

现代医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一般称之为西医,因为它来自西方。现代科学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凡是符合其标准的,都是科学的,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符合它的标准,那就是不科学,迷信,垃圾,应该抛弃。现代科学虽然在不断发展,但绝不接受不科学的东西。在现代科学看来,中医是纯经验医学,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阴阳五行不科学),没有老鼠实验,没有现代统计学的数据支持。所以中医不是科学。这也造就了在这个现代科学的时代,中医只能在边缘生存,不可能做到优雅。由此,中医在现代的地位可想而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符合科学的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而传统的、天然的中医慢慢萎缩。至于中医,幸运的是它还存在于现代医学的夹缝中,没有灭绝。

至于经济因素,现代医学是市场经济的宠儿,会造势,会赚钱,会发展。财大气粗,自然主导医疗市场。中医既不能宣传也不能赚钱,理论上更难有更大的进步,只能缩尾巴。所以西医越强,中医越弱。到目前为止,自然要有人跳出来要求禁绝中医。现代社会,谁有钱,谁有权,谁说了算。西医控制了中国医疗市场的半壁江山,但肯定是不够的。目前中医在小小的医疗市场上步履蹒跚,但还是动了谁的奶酪,可想而知。

首先,以治愈世界为目标。

无论做人,做事,做研究,圣贤教人,都是从决心开始的。因为“有志者,事竟成。”所以,志向不同决定了学术研究的成败。学中医也是如此。古人云:“不为良医,则为良医。”都说读书人要有志气,要么继续经营天下报国,要么退休学医治天下。这就把当医生当成了国家和人民的大事,当成了人生的事业和追求。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在我看来,现代很多学中医的人都不具备这个条件。可以试着调查一下报考中医院校的学生。他们为什么学中医?恐怕大部分人都想混中医为生。至于他们要不要学天下医人的本事,恐怕他们自己都没有信心。既然没有“以道为旨”的精神,也就不会有“信学善道”的行为,那么能不能学好中医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聪明勤奋的人。

有了野心,我们需要几个条件。一个是聪明绝顶的脑袋,勤奋超乎常人。为什么?因为中医不好学,要学的东西太多,要聪明,要愿意学。看看历史上的名医。他们都是极其聪明和勤劳的人。所以要学真正的中医,就要做这样的人。《内经》还指出,人不可传,因为中医是一门精微的学问,需要学习中医的人必须聪明,愿意去做。另外,学好中医还表现在有很强的背功,就是背中医经典。中医一直把民谣(也就是把中医的方子编成歌)、脉象方子、药性和针灸歌等的朗诵。学中医的还要背一大段《内经》、《伤寒论》和历代的精彩论述。背诵是临床熟练的基础,切不可偷懒。上一代的著名老中医已经充分证明了年轻时背诵是多么重要。

第三,国学基础。

另外,学好中医需要在国学上下功夫,也就是说中医需要有中医文化的基础。学习国学经典需要学习古文,这就像回应古人,可以跨时代交流。而且,学好古文是打开中医宝库大门的关键。古人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这意味着一个读书人学医真的很容易。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秀才有文化基础,这才是学习中医的真正基础。所以,培养中医基础,要从文化入手,学习古代文人应该学习的东西,尤其是先秦文化,比如四书五经,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等书籍。这些东西不是糟粕,相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一个中医不能不了解的根本。为什么现在的中医不能掌握真正的中医知识?我觉得这是最欠缺的。

中医是中国古代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总结出来的一门学问。与天、地、中间的人员有关。所以学中医要有环境和文化环境。就像学外语一样,不能关起门来学,需要外语环境,这样才能更快上手,更快掌握一门外语的精髓。试试看现在学中医的环境。上课听老师讲课,下课懒得复习。而且周围环境都是西医,都是现代知识文化,怎么才能深刻的学习中医?所以,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打牢国学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用3到5年的时间,让中医理论有一个小的进步。

最近两年,临床工作结束后,觉得自己需要提高国学知识,于是在先秦文化上下了很大功夫,看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越学越觉得对中医的理解更透彻了。这种认识并没有影响我的临床技能。反而从理论的最深层次帮助我大大提高了对中医底层的把握。对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让我对中医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有了一种感悟,这很重要,也很实用。让我更容易理解中医,更容易实践中医,更容易创新一些东西。

第四,好,愿意当医生。

再者,中医不仅要学,还要乐在其中,而且越学越有意思。子曰:“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学中医就是要学到这个境界,然后才能有所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算是真正的将中医融入骨髓。这个时候去临床,感觉完全不一样,临床效果自然极高。

至于如何学好,从好到快乐,那就需要用心去体会中医的美了。中医是美好的,它的理论是美好的,它的药方是美好的,它的临床也是美好的,但只有能够沉浸其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美好。就像学习唐诗宋词的人可以沉浸在诗歌的美中而忘却烦恼一样,中医之道也是如此,甚至比诗歌的美更甚。能欣赏这种美的人,自然会乐此不疲,流连忘返。老师只能教中医的知识,中医的美是教不来的。需要学习中医的人,需要自己去体会和感受。当我体会到中医的美时,我就进了中医的门。当时,我无法摆脱它。我一定是个铁杆中医。

第五,重视中医经典。

另外,要注意中医经典的学习。《思考中医》的作者刘立宏博士非常重视经典。我觉得他的话其实给学中医的人提供了一条捷径。不懂这个道理的人,要好好读读《思考中医》,明白经典对中医临床的重要性。然后就可以开始学习了。否则,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向后人学习一些东西。当我们查阅经典著作时,我们早就把它们写在那里了。我看了十几年中医书,近几年才明白这个道理:中医的真谛要在经典中找。希望大家关注中医经典,不要走弯路。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广泛阅读,博采众家之长,广泛吸收今人之经验,再做大量的临床工作和积极思考,这样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中医大师。古人云:“临床证据多,不如读王叔和。”早期临床实践和多点临床实践是培养和造就铁杆中医的另一条捷径。

以上所说的都只是学好中医的一般方法。如果大家看了之后觉得中医太复杂,放弃学中医的想法,那就是我的罪过。我不想阻止大家学医。说这些的目的是想让真正想掌握中医的人了解一下学医的一般步骤,说不定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好中医。只是拿着一两张祖传药方,说自己是中医的人不在少数。与其引火烧身,不如害人。中医讲不通。要药方有什么用?学医就是学这个原理。正如我所说,这个原理必须这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