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中药补齐命门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以非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一组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诉。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反酸、厌食等症状,可持续或复发。病程一般在1个月以上,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由于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迄今为止,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胃肠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证”范畴。一般认为中气不足,邪气侵入胃肠道,导致脾胃气化功能和脾胃气机升降功能失调[1]。根本原因毕竟是命门火衰所致。命门是人体先天真阴真阳之源,生化之源,生命之本。祖国医学非常重视命门。如张介宾在《论语·书画》中说“天宝不过一丸红日;男人的宝贝,只有这种气息才是真阳”,这被认为是维持生命的动力。“《三十六难经》说:“肾有二,左为肾,右为命门”,提出命门之火相当于肾阳。肾阳主要有促进身体的温热、运动、兴奋、气化等功能。当肾阳到达全身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就成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阳。所以,肾阳盛,则周身之阳盛;肾阳衰,则全身之阳衰;肾阳死了,全身之阳也就死了,人也就死了。于是,肾阳到了脾胃,就成了脾胃之阳;脾杨灿促进脾气的升发、消散和温煦,而胃杨灿促进胃的分解和下泄。因此,命门火衰会引起脾胃气机失调,胃肠运动功能减弱,出现上腹痛、腹胀、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酸败、厌食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表现。正如赵先科《医贯》所说:“命门为十二经脉之主...没有这个,水谷就蒸不烂,五味也尝不出来。“比如用水壶做饭,不用火就不熟。

笔者尝试用温针取命门之火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法如下:取任脉气海、中脘、内关,胃经足三里、两门,针刺取气,温针灸2周,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原因是:取气海是张锡存《医热心参西录》中云:“试点穴图,任脉有气海,石门为气海所在之地,石门亦称明门,为气海之明征。”气海穴也是一片生机之海,因此,温灸有温养生命活力的作用。中脘穴是上、中、下三焦的枢纽,也是腑脏的交会点。说“或三焦为表里”,李也说“三焦为三焦之用”。温针灸能滋养命火,疏通三焦,使气血平衡。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李继运说:“心包为命门,执厥阴,腑三气,藏脏藏心……”(陈清·雷蒙等人编辑。:古今图书全集、医部集成),所以温补它还能补命门的真阳,更何况这个穴位还有开胸、舒膈、和胃、安神的作用。足阳明胃经穴足三里、两门配合使用,可调理脾胃之气,促进胃肠蠕动。温补能养脾胃之阳,引满命门真阳至病,从而达到靶向的目的。足三里、梁门穴的诱导月经作用类似。再者,脾属湿土,喜燥恶湿。温针灸只是顺其自然,以达到“脾为胃为其津液”的目的,完成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及其潜移默化的传递。另外,温针可以补充命门之火,慢慢渗透,温而不热,就像慢火的补充一样,是纯天然的补充。避免药物补充时因剂量过大而出现燥热证或其他不良反应。此法不仅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一切因危及生命的火衰而引起的胃肠疾病也有效。这一点是吴等人在《温针灸预防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的,并被温针灸能明显提高血清和胃黏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降低血浆和胃黏膜中丙二醛的含量,减轻胃黏膜损伤程度的事实所验证[2]。作者治疗了27例此类疾病。治疗后265,438+0患者胃脘痛、饱胀感消失,食欲恢复正常,无腐败、复发,达到临床治愈。4例上腹痛消失,但仍偶有腹胀,食欲明显改善,取得临床显著效果;2例症状仍存在,但缓解,为临床好转。由此可见,温针取命门之火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

1刘文泉,王健,郝智友。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1,21 (5): 267。

2吴,郑俊江,,等.温针灸预防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1 (10): 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