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为什么猴子也被称为“马”
什么是“马”?
看马戏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种受欢迎的娱乐,但尽管它是一个马戏团,但在实践中,很少有以马为特色的马戏团。相反,猴子是所有马戏团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马相比,猴子虽然调皮,但悟性高,占用空间少,饲养成本低。很多耍猴人甚至可以以个体户的形式耍猴。
在街上玩猴子是中国的一景。
功成名就的猴子被马抢了风头,太不公平了。“猴戏”叫“马戏”,但猴子们也不用太沮丧。毕竟“马戏”可能会被误解为“猴子”。
今天,中国大多数人把这种和自己长得很像的哺乳动物称为“猴”,江浙一带也称之为“猴”。但在遥远的岭南,猴子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马欢”,猴子很容易把“马戏”解读为“马欢戏”。
“才真旺姆”这个奇怪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广东有大量说侗台语的壮语和黑话人,所以粤语中有很多来自壮语的词。北方的“菱角”在广州被称为“马蹄”。近年来,随着广式甜品和饮料凉茶在全国的流行,“马蹄”这个名字也为两广以外的很多人所熟悉。
据说“马蹄”之名是因为菱角的形状像马蹄铁。这当然是无稽之谈。看过荸荠的人应该都认为,把它和马蹄铁联系起来需要非凡的想象力。在福建闽南地区,菱角被称为“马蹄”,可见长得像马蹄铁的说法并不可信。
其实“马蹄”的说法和百越先民有很大的关系。今天的壮语称“果”为maak,壮语一般把修饰语放在头语之后,所以李子是maakman,桃子是maaktaau,梨是maaklai,龙眼是maakngaan,葡萄是maakit,橙子是maakkaam。
因此,福建、广东的“马蹄”、“马蹄”等词很有可能是指某种水果。“马蹄”的蹄子可能是“地”的意思,“马蹄”就像中国的文字。“马蹄”的命名方式和上海的“地梨”颇为相似。虽然现在两个地方都说汉语,但是祖先说的语言还是留下了痕迹。
荸荠是一种常见的水生食用植物。
那么“马”也是类似的情况吗?
其实并不是。与马蹄铁和马不同,马嵬有更可信的壮语来源。更重要的是,“马”在历史上的分布并不局限于南方,而是一个贯穿大江南北的词汇。
宋代赵彦伟在《云满山麓》中写道“北方人说孙虎是马之流”。所谓“刘妈”和“马邑”,不过是同一个字的两种写法。同样,“孙虎”自然是一只“猴子”。有趣的是,在赵彦伟看来,“刘妈”并不是岭南的特色词汇,而是“北方人的谚语”。西游记里的“刘妈”也出现了——除了“泼猴”,孙悟空还在第十五回里被菩萨娘娘大骂“我叫你个大胆的刘妈,村傻子的红棺材”!自然,“刘妈”和“齐齐”都是猴子的意思。众所周知,作者吴承恩也不是岭南人。
《西游记》里的观音女神很粗鲁是常有的事。
马姨还是易?
马的来历是什么?
古籍中的“猴”字并不常见,单独找就更难了。《诗经》中有提到猴子,但出现了“林”一词,这可以在《诗经·潇雅教功》第六章中找到。君子有轻微毛病,小人是下属。据陆机《石矛诗话·草木鸟兽虫鱼》注解:“莽、猕猴,楚人谓之浴猴,老人为猴,长臂为猿,白猿为虎,虎猴胜于猕猴,其歌哀。”
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林已经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生僻字,比猴子还稀罕。自中世纪以来,猴子一直是这种动物的俗称。然而奇怪的是,在汉语亲属语言中,“猴”很少,而“伊”中却有大量的“亲属”。
中古和现代汉语中“林”的声母是n,但它的音是“矛”,所以这个字在古汉语中的读音是ml'uu。这个词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类似于猴子的侧面。另外,“易”是“易”的另一种古文字,见于《礼记·易杂子》。
甲骨文中的“帅”字形
在汉语亲属语言中,也有很多与古汉语中的“林”字读音相近,代表猴子的词。
缅甸猴是myok,彝语是anyu,西夏语用“mo”发音。说明这个词是汉藏语系的一个古老同源词。而“马”只是这个词的慢读形式。上古以后,“林”本身逐渐退出口语,但留下了“”的痕迹。不了解它的后人认为猴子能征服马,于是有了“刘妈”这样的说法。其实和“马蹄”一样,都是在寻找意义。
有趣的是,“刘妈”的含义后来被扩大了。《云足满朝》中也有“马立临猗二桐柱,有十余兵驻岸北。相反,住在冷岸的长寿正对着桐柱。知道了马这个姓氏,我们就结婚了,胶州随流记为“刘妈”。虽然名义上说,那些姓马的人被称为“刘妈”,因为他们是流动的,但这几乎与中国人现在把东南亚人称为“马来猴子”一样。
是不是所有的雌性都被洗澡的猴子加冕了?
既然如此,古代的“猴”是什么状态?是不是古人只知道有“蟑螂”,不知道有“猴子”?
前面说的“猴”在古代不是单独出现的,但这并不代表古代没有“猴”。只是“猴子”一般会和其他词一起出现。
在《说文解字》中,用“母猴”来解释其他表示猴子的词有很多种方法,如“诸”、“欢”、“于”等词都可以解释为“母猴”。在《韩非子》中,燕王被一个守护者用“取一根刺的末端为母猴”的神功欺骗。鲁《春秋》中有如下总结:“狗如浣熊,浣熊如母猴,母猴如人。”
当然,猴子不可能都是母的,在一根刺的末端刻一只猴子也不需要强调它一定是母的,而且母猴并不比公猴更像人,所以这里的“母猴”并不是指母猴,而是指物种本身。
其实“母猴”也有写成“猕猴”、“洗澡猴”的。这些写作风格很早就出现了。《楚辞·招隐士》中有“猕猴欲忍,班欲悲。攀桂枝与待久聊,虎豹与熊斗,《史记·项羽本纪》是著名的“浴猴夺冠”的故事。
总的来说,无论是“母”、“猴”、“穆”,都应该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前缀。只是后来语言进一步进化,前缀终于失传了。《猴子》也出现了黑粉色。
另一个表示猴子的词“于”只是“母猴”的不同变体——在古代汉语中,“猴”是goo,而“于”是ngo,差别不大,后者很可能被前缀m鼻音化了。
广州第一县叫番禺,但是这个番禺和猴子有没有关系就不好说了。
值得注意的是,通用语中的猴子被称为“孙虎”,“刘妈”是作为与常见的“孙虎”相对的方言词汇出现的。“孙虎”实际上是“孙猴子”,有时也叫“王孙”。唐代大学者柳宗元曾写过《恨王》列举猴子的恶劣行径,甚至发出了“然而事极恶,王为孙,不可为也”的感慨
“猿”和“猴”是什么关系
只是说了半天也没有解决一个根本问题——“猴”的词源是什么?
也许看看其他动物的中文名字会带来一些启示。
中文里有“狗”和“狗”。一般认为区别在于大小,狗比狗大。从古汉语的发音来看,狗是koo '狗是khween。小马的“小马驹”是ko。元音也是o,也就是古汉语所谓的“后卜”。
无独有偶,“猴子”也是这样一个词,以G为声母,oo为韵母,让人怀疑它是否也是一个小词。
如果“猴子”真的是小猴子的意思,那什么词是大猴子的意思?
无独有偶,汉语中还真有一个词与“猴”语音结构相似,指代大型动物——“猿”。
汉语亲属语言中“猿”的出现频率远不如“林”,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在景颇语中,猴子是woi/we,而在西夏语中,有wj?,都像中国的“猿”。
在汉语本身,“猿”出现得相当早。《山海经》中有“山凉,无植被,水多,白猿多”。在《吕氏春秋》中,有一个关于著名神枪手杨射白猿的故事。此外,猿类有时以“网”、“林”的形状出现。
现代生物学中“猿”和“猴”有明显的区别。猿类包括长臂猿、猩猩、倭黑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与猴子相比,猿在进化上更接近人类,没有尾巴,但古人只能通过体型来区分。片玉将猿定义为“和猕猴一样大,会吹口哨”。中国历史上的猿类主要是长臂猿,确实比大猩猩和黑猩猩更像猕猴。
长臂猿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猿类。
只是猿猴比猴子幸运多了。在中国人鄙视猴子各种卑劣行为的同时,猿猴作为长寿动物,却常常被人称道。猿猴的叫声也被认为是“哀悼和沉默”。三峡猿声吟是诗词讴歌的对象,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声吟三声泪流满面”。猿被赋予了人性。比如《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一只小猿被抓,母猿嚎啕大哭了很久,最后一寸悲痛而死。当然,猿猴是灵兽,故事中杀死它的人没有好下场。《搜神记》中“不到半年,家人被感染,全军覆没”,而《世说新语》中,当事人在老大听说后被杀。
可惜从中世纪开始,具有普遍人性的猿类因为对环境的高要求而变得越来越狭隘,三峡猿歌也成为了过去式。因此,猿与人不熟,常与猴混淆。在明代的《三个故事》中,猿猴甚至还有尾巴,这充分说明猿猴几乎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