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药学院下属机构

药学院药物化学研究所主要承担药学、中药学、药学等本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还承担成人教育、本科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药物化学的教学工作。这门课是一门实验课。实验率为100%;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占100%。其中,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的应用实验是我院药物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后专门设计的,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性药学人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我院现有教职工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2人,助教2人,高级技师1人。两位老师分别在读在职博士和硕士。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合理,是一支富有朝气和发展前景的专业教学团队。我院现有3个实验室,4个研究室,1预备室,1仪器室,1玻璃库房,1药品库房。教学和实验条件比较完善,2002年被评为省级合格实验室。

药物化学教学在制定大纲和编写讲义的基础上,采用化学模式和生物模式相结合,采用PBC教学模式。同时,克服困难,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药学院药学研究所承担药学、中药及药物制剂、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教学任务,研究生的新药剂型和新技术选修课。1991年,学院被兰州医学院授予“教书育人先进集体”。2001,被批准为药学硕士。2002年,药学院申报的“药物制剂专业”通过省教委审核,2003年面向全国招生。2002年,该所申报的“中药制剂实验室”也通过了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和省科技厅的验收,成为省二级实验室和兰州医学院“中药现代化中心实验室”的一部分。

我院现有教师6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2人,实验员1人。其中博士1人,研究生2人;1人获得第三届青年科技奖、第五届青年人才奖、省级药学学科带头人、甘肃省“555”人才;两人获得兰州医学院演讲比赛优秀奖。该院教师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在1996-2003期间,省级科技项目中,* * *获得6项奖励,分别是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教委科技进步一、三等奖2项,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我院研究参与的“肤痒宁软膏”已通过国家新药审评,批准二期临床。药物分析研究所自1978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以来,一直承担着药学、中药学、药剂学的教学,也承担着研究生药物分析、仪器分析的课程和实验。本研究共有3个实验室、3个仪器室和1个分析天平室,配有几种常用的分析仪器和一台高效液相色谱仪。能够对中西药品和生化药品进行质量分析和检验,研究制定质量标准。我院现有教职工4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博士生)1人,助教(硕士生)1人,实验员1人。

该院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科学论文30余篇,获甘肃省局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生药学与药用植物研究所于1971正式成立,主要从事生药学与药用植物学的资源、分类与鉴定的研究与教学。本所为药学、药剂学、中药专业开设生药学、药用植物学两门课程,为硕士生开设高级生药学、种子植物分类学、中药新药研发、药用植物化学分类概论、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概论、植物学拉丁文、中药鉴定、中药资源、生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草药概论。此外,学院还致力于继续教育,包括夜大、自考、国家执业药师培训、国家继续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等。生药学研究所以甘肃省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和本省道地药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同时致力于野生珍贵药材的组织培养和家种培育,以及生药学混淆品种的整理和鉴定。目前,该院已有多项项目通过技术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多次受到部、院、系、省等单位的表彰奖励;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省卫生厅、科技厅、教育厅奖励;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多篇被SCI和CI收录。目前正在进行几个研究项目。

本研究共有7名教师,其中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4名。现有蜡标本室、仪器室、材料试剂室三个实验室,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