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太子参的利润有多少?
春种秋收,夏种冬藏,春种药材碧玉,秋收满金,往往给新药农打了一针强心剂,盲目投资又不懂专业技能,照本宣科种植药材,给广大药农留下了痛苦的阴霾,不禁亏本伤心。作为一个农民,多年来一直喜爱种植药材,能够分析市场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和适应道地药材的常规种植文化,合理控制生产成本,避免无效投资盲目发展的弊端。我来引经据典分析一下,种植太子参的高投入是否等于高收益。家里人说的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见谅。
太子参作为药材,年需求量约6000吨,生长期220-240天。高低海拔均可栽培,产地分布在安徽、福建、贵阳、山东等地。太子参两年的牛市给长期商业、栽培、管理种苗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从2011。
丰厚的利润往往会带动种植户的规模化发展。长期经营太子参的商家一直预测这个品种会有衰落的迹象。至于什么时候价格会下降,谁也说不准结果。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太子参的生产是半季节性冬季作物,有无性繁殖。第一年的高价肯定和生产供应有关,和当地面积和产量有关,因为疫情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价格猛涨。第二年进入快速发展种植期。大家都知道太子参的种植面积扩大了,当地的种苗多了,大大减少了干药材的上市。目前,太子参市场基本没有稳定下滑的迹象,第三没有自然灾害,这也给正在开发种植太子参的药农们敲响了生产警钟。
为什么这么说太子参?2011年9月太子参市场价干货一公斤220元。为了减少药农的经济投入,减少种子播种量,卖种子的按照标准播种量每亩播种30-40公斤,相当于市场价600元一公斤。如果加上地租、化肥、农药,劳动力成本就降低了。平均每亩投入10000元以上,平均亩产干货150斤。现在市场价每公斤180元,总产值27000元。所以,不管高投入是否等于高效率,真正赚钱的唯一途径就是药农留种,自己发展,自己卖苗的经济才能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