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辨证论治经验
儿童哮喘与成人哮喘不同,治疗难度更大。原因如下:(1)小儿阴阳;脏腑娇嫩,五脏不充,易虚易实;深痰不易除;先天禀赋不足者,肾气不足。因此,临床分阶段治疗。
发作期辨证论治
感冒和哮喘是风寒和体内痰阻肺络的致病因素。发病时,出现喘息和气短,喉中呱呱作响,痰白而稀,胸膈胀大,面色晦暗。不渴。舌苔薄白或腻,舌面滑润,脉弦滑或紧。常用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方法。小青龙汤、三子养亲汤处方如下:麻黄4.5 ~ 9g细辛1.5 ~ 3g干姜1.5 ~ 6g半夏6 ~ 12g五味子1.5 ~ 3g甘草3 ~ 6g紫苏6 ~ 9g白芥子6 ~ 9g。用上述方剂治疗寒性哮喘,往往能达到平喘化痰的效果。对于以上应用,还必须掌握以下几点:①麻黄为宣肺平喘主药。生麻黄有两种,生麻黄4.5 ~ 9g,炙麻黄6 ~ 9g。临床经验表明,儿童哮喘病情变化快,体质往往较弱。"一个没有食物的老师适合速战速决."根据病情需要,重用麻黄,及时使用,宣肺平喘。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剂量可以在疗效的基础上逐渐增加。②本方取小青龙汤中六味药,即麻黄、干姜、阿莎丽、五味子、半夏、甘草,具有温肺止咳、解酒止呕、和中理气的功效。桂枝、白芍可用于发热患者,桂刘劭可用于多汗患者。③三子养亲汤是治疗痰浊的良方。紫苏、白芥子、白萝卜具有降气化痰的作用,可增强小青龙汤的平喘祛痰作用。其中,莱菔子味微,能消气破气,但对气虚明显者无效。④哮喘丸常用于治疗寒性哮喘。哮喘丸,又名寒喘丸,由砒霜石、豆豉、枯矾、面粉组成。每粒含砷量为0.0016g ~ 0.002g,服用时一般为1 ~ 2次,每次2 ~ 3粒。根据病情和年龄增减。在急性发作期,哮喘丸及上述方剂有较好的疗效。有的孩子白天不发,半夜会喘。这类患者往往在临睡前服用一次。有时,在气候变化或儿童出现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时,可立即吞服哮喘丸,有时可预防或减轻哮喘发作。
寒性哮喘合并阳虚的病例,多是因为阳虚,或病情发展,肺肾阳虚影响肾气吸收。常见于反复发作的顽固病例。临床上常见畏寒、四肢冰冷、精神衰弱。张口,抬肩,坐起呼吸,小便长而清,面色(白),苍白或青灰色,口唇发紫,头多汗,舌淡而胖,脉细而弱。往往在上述感冒哮喘方中,加入9g局部方药黑锡(煎)吸收肾气,用9g熟附子(先煎)补火益元,以加强其温肾纳气的功能。除了黑铅、硫黄,还有附子、肉桂、胡芦巴等温肾药***12。根据药方,可治真阳骤失、阴火上涌、痰喘昏迷、四肢发冷等危症。但据分析,附子的含量极低,如每天吞服附子9g,仅占0.6g..方中的附子也是温阳治哮的重要药物。它与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方法相配伍,配合中药服用往往有效。附子气味辛甘,性温热,温肾阳,沉寒气。方中用熟附子,先煎15 ~ 20分钟。一般剂量在9g左右,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增加。临床上,为了使附子专温肾,龙骨、磁石等潜阳药常配伍使用。近年来,通过病例总结,认识到对于寒哮阳虚者,附子与方药黑喜丹合用,具有更强的温阳纳气能力,往往收到明显的平喘效果。
寒哮阳虚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出汗,麻黄为发汗解表之药。使用后是否导致阳气随汗排出,使之更加虚损?在出汗的情况下,大量使用麻黄,这是因为麻黄的平喘作用比其他中药更明显。实践证明,服用此药不存在汗出阳的情况,多数患者在哮喘缓解后逐渐汗出。因为出汗是哮喘的原因,哮喘就会停止。麻黄在这里被用来治疗哮喘。麻黄不与桂枝同用,但发汗作用不大。事实上,它与黑锡和附子一起使用,以加强巩固真元,滋养肾气和防止崩溃的功能。这是本着中医提倡的“治病求本”的精神构思的。
热哮多因痰热蕴肺所致。但也有不少病例是由寒性哮喘演变而来,寒邪久滞而化热或部分化热,从而呈现寒热混杂。热哮可伴阴虚内热,也可伴阳虚。热性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有胸闷、骤咳、痰稠黄、不易排出、口干口苦、喜饮水或冷水、体热多汗、舌红苔黄腻、一般有苔、脉滑等。常用麻杏石干汤,可加入化痰清热的药物,如丹杏、瓜蒌、黄芩、鱼腥草等。其中石膏用量不少于30g,用布包好先炒,否则汤汁油腻难吃。如果发热较轻,也可以用定喘汤。该方剂由麻黄、杏仁、款冬花、姜半夏、紫苏、桑白皮、黄芩、甘草、银杏叶等组成。这个方子的配伍其实既有温性,也有寒性,也适用于哮喘发热或寒热错杂,所以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上述热哮症状包括心烦、手足心热、舌红津液少、苔薄花落、脉细。痰热积于肺,阴穴亦伤。麻杏石干汤中可加入黄芩、瓜蒌、川贝清肺化痰平喘,再加入人参、麦冬、玉竹益阴生津。有些人认为麻黄性辛温,怕伤阴而不用。不过我觉得麻黄是中医里重要的平喘药。只要配伍得当,用起来没有坏处。还是那句话,热哮的症状是面色苍白,四肢乏力,手脚不温。如果脉细数,辨证为痰热蕴肺,肾阳虚于下,肾气不满足。这种情况下,不必拘泥于药方,可以采用清肺下肾的方法。如用麻杏石干汤宣肺清热,加附子及局部方药黑西单温肾纳气,上下兼顾,温凉达效。
因为哮喘发作在夜间、白天、昼夜或凌晨,服药时间也要根据发作的具体情况而定。全天持续发作者,可两贴共煎,一夜服4-5次;午夜发的,一半是白天拍的,另一半是睡前拍的;白天发生者,可用1膏煎服头两次汁。如果是早上送来的,隔夜炒,凌晨3 ~ 4点吃第一次汁,白天吃第二次汁。中医认为“黄”色多与“热”有关,如《灵枢》五色中的“黄赤为热”,《苏文胃论》中的“脾热为黄”,《金匮要略》中的“脾色必黄,瘀热为盛”。临床就诊中见到的黄色,往往属于阳证、热证。许认为,“黄”在一定程度上与“热”有关,其临床指导意义无可非议。但如果在某些疾病中看到“黄”,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区分,不能单纯以“黄”来轻率地将其视为“热证”。
黄疸侵入血液是因为胆汁不循正常途径,溢出体表。患者大便呈灰色,眼睛、皮肤、舌苔、尿液呈黄色。临床治疗一般以湿热为主。我意识到黄疸病人眼睛和身体都是黄色的,他们的发黄只是一种症状。大部分黄疸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全身厌恶、口不渴、脉沉或细,少数患者发热。其发病机理与湿密切相关,临床上并不少见。对于这些疾病,我强调用温燥祛湿之剂治疗,效果更快。抓住寒湿症状,如神疲乏力、身体虚弱、口渴、脉细或重,我们可以应用温燥去湿。如果固守一般辨证中“黄为热象”、“黄疸为湿热”的理论,专治清热,忌用温燥之品,往往会使病机迁延不愈,每次迁延不愈。
应用的方药主要为费氏益春和汤(茵陈、茅术、白术、厚朴、砂仁、陈皮、木香、栀子、茯苓、车前子、萆薢、当归、生、熟米仁)。白术、厚朴常用于燥湿健脾,砂仁、陈皮、木香、谷芽常用于理气和中,茵陈、茯苓、车前子、萆薢、北子常用于利水渗湿,栀子常用于清热解毒,当归入肝血。寒湿体征明显者,加附子温散寒湿,效果更明显;对于便秘患者,可以增加通便作用。本方具有燥湿利湿、理气的功效。一般服用10左右后黄疸即可消除。必须指出的是,应用本方后,患者往往由不爱喝水转变为多喝水,这并不是坏事,也不必担心其伤阴,因为患者饮水量增加,尿量也可增加,有利于黄疸消退。